2020年10月1日,国庆节和中秋节一同为我们中国人民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我们现在回想一下,生活中的很多记忆,就好像是一段段小小的旅程,而每一个人也像是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驿马,每一次回头,过往发生的事物都已经成为远离自己而去的一座座城市之光。
黄昏时辰,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人们非常遥远,但只要一发出智慧的声音,它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细心觉察,夕阳就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负面信息的沾染,小孩的清澈更加需要一些赞美。
人们真诚的开端是开始静心、从容地冥想,如同林清玄所言:“像是愉快地吃了一顿饭,品尝了茶的芳香; 像是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着山色与云朵的变化;像是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好书; 像是陪父母谈论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天真的孩子诉说童稚的笑话。”
当代人最满意的生活状态,就是找到并且享受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因为我们人生所有的沉淀与激情都会留在那些旅途之中,而到了当天傍晚,人们可能马上又要投身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了。
作家就是将发生过的事件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让读者亲临其境。
差别就在于,创作者是敢闯善创,读者则是客观现实的见证人,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实干家则是新时代的引领人。
“千年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良心是由人所拥有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携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所爱过的一切组成,他会不断地回到这个世界,即使他看起来好像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与激荡。
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安顿好汹涌澎湃的内心,那么在时事的变迁之中,无论是生机盎然还是枯落沉寂,他都可以看见一种独特的美学。
从自己的小沉默中听到日出、花开、露凝、月升、星闪的声音,进而领悟到生命本真的奥秘及伟大,“无言相对坐终日”也会变成一番可喜的滋味。
这就好像登山的旅途中,多叶的刺竹林中都是白茫茫的雾气在轻轻地流荡着,雾扑到旅行者的脸上,带着种沁凉的甜味。
珍珠的美好就在于它能够包容,同时也能焕发出晶莹的光彩,如若不能思考,就加速了它移动的步伐。
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海的,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新古典经济学将人类分为“经济人”和“社会人”。
“经济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是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准则;“社会人”是有限理性、缺乏自我控制、盲目从众。
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人并非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决策时往往受认知偏见,外部诱惑、群体因素等影响,做出非理性决策。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理论,那就是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产权初始配置如何,市场效率总会达到最大化。
只要“中间商”成本够低,生活用品、木材和钢铁总会到达最需要它们的人手中。
正如牛顿第一定律所讲的那样,如果没有摩擦力,市场的效率就好像木块在冰面上的速度一样,永远匀速滑行。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对此回应说:“科斯你说得有道理,可是如果我不推它一把的话,木块怎么能从静止开始滑动呢?”
《助推》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教授与卡斯·桑斯坦教授告诉我们:在“自由意志的家长制”下,通过优化选择体系的助推策略,可以帮我们克服现状偏差和心理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
“助推”的概念,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第三条道路——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它指的是政府可以在保留人们自主决策的背景下,适当地去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以便让他们做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选择。
一个社会人总忙于应酬各类事物,而无暇对自身选择进行深入思考,经验法则的存在,让社会人宁愿接受既有现实,也不愿判断在不同情况下是否会有不同结果。
为何助推,如何助推?社会人决策时极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很难“独善其身”,也很难保证理性思维系统的有效性,会出现以下四种偏见:
第一,社会人往往对自身情况估计过于乐观,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
第二,社会人具有“损失厌恶”心理,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持现状的惰性。
第三,在信息社会里,许多人都会持有同一种观点,做同一种事情,社会人很自然就认为别人的观点和做法也适合于自己。
第四,社会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出于同侪压力和舆论压力,很可能会随大流以避免招来非议。
在群体压力下,有些人可能会放弃自己原本的意愿,选择和大多数人站在同一阵线。
和大家意见一致,会让人感觉自己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因为人都会避免由于单独拥有某种意见而被孤立的境遇,继而选择和大多数人一样,即便最后被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在伤感的时候才是真诚的,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
助推的基本途径是优化选择体系,体现了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相容效应,即人们都希望自己所接收到的信号能够产生他们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如果二者出现冲突,人们就会犯错。
例如,经典的“马克杯实验”:
向第一组被测试者提供两个选择:得到一个马克杯,或者得到一些钱。并且询问他们在这两个选择对他们来说无差异时,希望得到的钱的数额。
这时,第一组被测试者就没有动机去隐瞒其对马克杯价值的真实评价了。
给第二组被测试者分配马克杯,并询问他们得到多少钱时才肯交换马克杯。
马克杯的真实价值是36元,第一组被测试者的报价平均为21元;第二组被测试者的报价是平均42元。
这两组测试的结果差异表明,物品的拥有者对该物品的评价更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报价差异呢?
理查德·塞勒将“马克杯实验”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禀赋效应的存在是源自于被测试者所处的参照点不同。
由于个体存在损失厌恶,当一个人拥有一件物品时,放弃它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损失,因此个体要求得到一个损失的溢价。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它指的是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意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
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人对风险的态度。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社会人的决策受到“引导因素”的助推,通过简单的不相关的暗示,就能够促成社会人形成某些行为。
当决策出现考验社会人的意志力、困难程度较高、很难重复练习、无法获得反馈等情况时,可以适当运用助推帮助人们进行决策。
例如,如果人们经常待在一个讲究卫生、友善的文明城市,经常能闻到清洁剂的味道,经常能见到人们互相帮助的场景,那么在吃饭时他们将倾向于保持环境的整洁,在交谈时他们将倾向于维护彼此的尊严,在遇难时他们将倾向于信任社区的帮助。
在《助推》这本经济学著作里面,理查德·塞勒与卡斯·桑斯坦认为,一个好的体系设计往往具有以下六个原则:
1.动机可视化:针对不同的人设置不同的选择动机选项,并且将这些选项公开透明化。
2.改善权衡能力:使与选择相关的信息更易理解,改善人们的权衡能力,作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3.最佳默认选项:懒惰的社会人即使不用怎么努力,默认选项也可以使其达到较好的效用,而对经济人保留了效用改进的可能性。
4.透明的信息反馈:精妙的反馈系统可以提示人们的行为是否恰当,“出错预警”是一种很好的反馈机制。
5.预计错误:允许社会人犯错,为可预见性的错误提供人性化设计,比如,汽车上忘记系安全带时,应该有相应的报警声提醒。
6.结构性复合选择:对复杂的选择系统,应当鼓励使用“逐步简化”的策略将选择范围不断缩小。
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经常让自己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借款率持续地增长,而整个地区的养老保险参加率却又很低。
当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对于即将退休却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计划的人来说,很难拥有一个幸福的退休生活。
因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提高社会人养老保险计划的参加率以及缴纳比例呢?
提高养老保险参加率的助推策略,就是自动登记或快速登记。
递给每一位刚取得参加养老保险资格的员工一张表格,表格声明其将被纳入养老保险计划;若要退出养老保险计划,则必须由自己主动填写表格来提出申请。
自动登记相当于自动设置了一个“有必要参加”的默认选项,由于人的惰性,如果可以免去额外填表的麻烦,对自身而言最好的策略便是维持现状,即同意参加。
而快速登记的实质是简化了参保程序,与其让社会人劳心费力地选择一个缴存率和资产分配方案,还不如在参保登记卡上预先设置一个参保方案,里面包含缴存率和资产分配方案,让员工在“同意”的选项框中打勾即可。
在《助推》一书中的调查结果也证明,社会人的参保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通常默认的缴纳比例很低,为了提高缴纳比例,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叫做“明天储蓄更多”的自动升级方案。
方案要求员工默认实现一种承诺,即在未来会按照工资涨幅的比例自动提高缴存金额。
通过将工资增长和缴存金额增长挂钩,参保人不再感到自己拿到手上的钱越来越少,也不会将增加的缴存金额看作自身损失。
这样一来,只要员工参加了养老保险计划,那么缴存金额和缴纳比例便会自动增加。
心理学家研究人类思维的认知方式,发现有三项经验法则:锚定法则、可得性法则和代表性法则。
锚定法则,是指锚定一个已知数字的基础上沿着你认为正确的方向进行调整。
可得性法则,是指人们做出判断时,可得性和突出性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代表性法则,是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直觉地根据经验代表得出结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曾经进行过这样的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车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车停在治安环境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社区。
停在布朗克斯社区的汽车旁边很快就出现了一些破坏者,这些人无论是正在开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路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来,在这个“拆车大赛”中,抢走车上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
最终,这辆放置于布朗克斯社区旁边的汽车很快就被偷走了,而放置于加州社区的另一辆汽车,无论是路过的人,还是开车经过它的人,始终都没有人选择对它下手。
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催生更多的不良现象,进而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拓展,人们会潜意识地模仿、跟从,都想在其中获利。
如果某一片沙滩上有人扔垃圾,那么在场的人就默认这片沙滩上是可以扔垃圾的,于是很快就演变成垃圾满地了,无形之中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初见时的印象或者是听闻的消息,不应该作为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判断依据,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往往是不全面的。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反复验证,仔细观察事物的多面性,才能够真正了解它的本质。
在不知情时,千万不要妄下结论,切不可让这些“晕轮效应”蒙蔽住了双眼,然后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是做出让自己特别后悔懊恼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学习运用理查德·塞勒的助推理论:内在目的极其明确,外在的表现看似是散漫,但在本质上,依然是积极地采用个人能动性去影响当事人的行为和决策,同时又不惊扰当事人决策权的使用。
梁文道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稻田的故事”特别打动我。
这个故事是关于绿色和平做的一次展览,就叫做“我的土地,我的稻米,我的生命”。
工作人员把照相机分别发给了五位云南当地的农民,请他们任意拍摄自己的工作、伙伴与生活。
通常大家看到的是游客与摄影师在云南这片美丽土地上制造出来的标准影像,却从未见过一些还不太习惯在镜头前现身、或许连相机都没拿过的农民眼中的稻田与小区。
他们拍出来的照片十分有趣,不是某种格式化的纯朴村落,也不是夕阳西下时的金黄稻田,而是切切实实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其实是“吃米”的人,尽管我们天天都在吃饭。
城市里的人几乎都没见过稻田的,没见过禾苗如何长高、结实,更没见过收割打谷;只见过一袋袋的白米包装得干干净净,整齐地排放在超市的货架上头。
看着这些来自农民眼睛所拍摄的稻田,整段从稻田、禾苗、谷物最后到我们碗里白饭的链条一下子就变得鲜明了起来。
那些亲自耕耘过稻田、抚摸过禾苗、谷物的手掌,也突然变得立体可感,厚实温暖。
这个故事给我的意外的启发是:假如质朴的人们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为与自己无关的事,那么就会让世俗意义上的各种纷争相形见拙。
其实认识世界远远没有认识自己重要,放大人生的尺度来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只是全球75亿人当中的一个。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又会受到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的时候我也会恍惚,就好像之前每一次录完电台音频节目,或每一段长途旅行拍摄结束回到家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内心会突然涌现出一种很不舒适的感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每当我让自己忙碌起来之后,我发现那些所谓的问题反而变成了一种安慰。
告别饥荒,是一个民族创造力得以冲破束缚的前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破译了土地的秘码,他释放了种子的力量,他美好了粮食的生长。
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袁隆平用八个字概括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就是创造力,而对于人类来说,这更是一项可贵的品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力相对比知识而言更为重要,知识是有局限的,但是创造力却可以穿越宇宙。”
扩充认知边界、延展触角、打造坚实后盾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家国情怀就是全方位、多元化的避风港。
不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过多少不愉快的记忆,但是我依然坚信一点,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人一定是有情有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