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pmcaff的问答模块里玩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被@到的人,回答问题都比较详细,思考也比较深入。而没有@别人所收获的答案相对少,且内容也比较简单。当然,我所观察到的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证明这一点。影响一个问题的回答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太多了,不可妄下结论。
但这一点观察,却让我想起了大学心理课上学过的一个效应——责任分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儿引起了当时纽约社会的轰动,多数人都在谴责这些邻居的见死不救。心理学家们对这件事儿当然也很重视。随后,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众人冷酷无情或社会的道德沦丧。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
当有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那么,这种现象怎么破解呢?当然是不让责任分散。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指定的对象越明确越好。比如说,那位穿蓝衣服的男士。如果正好有几位都穿蓝衣服,那就继续细化,直到大家都能确认某人就是你找的那个人。这样,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如果上面的例子不好理解,想象一下以下场景:你在大路上喊一嗓子“请问到某某地方怎么走”和你找一个人问他“请问到某某地方怎么走”,哪一个更会获得帮助?
所以,我们在问答或讨论模块中,@了某人就相当于指定了他来帮助你,可以大大增加获得帮助的几率。而且,如果被@的人会收到通知的话,效果会更好。通知功能会增加通知到人的几率。
当然,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冷漠的人,或者对方根本以后就再也不来了,那也真是没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