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时候,总是想不通,为何黛玉总是哭泣,总是伤春悲秋。
以前总觉得,或许是前世的因果。黛玉本就为了还泪而来,止不住哭泣是为了将上辈子欠了宝玉的灌溉之恩还给他。
可后来再读红楼,只觉里面蕴含了太多的人生道理,蕴含了太多无意识之下表现出来的因果联系,渐渐发现,或许黛玉的眼泪,还有另外一层启示(至少,对我是如此)。
一、童年的记忆,会伴随一生
心理学有个重要的观点,简而言之便是“童年很重要”。
他们认为,人在童年的记忆,会伴随一生。一个人,尤其是女孩,若是在童年里得到过充足而阳光的爱,那么长大以后,大概率她会成为一个发光源,不断向四周释放着自己的爱。而若是她,或者他,在童年时缺少爱,会在此后成长过程里,无意识去寻求。
红楼梦中有很多典型的父亲,其中林如海和甄士隐,算是两种不同父亲的典型代表。
他们都是膝下无子,中年得女,将女儿捧在了手心里。但是他们又是不同的,先不说财富方面,只说人生态度。
于甄士隐而言,功名利禄不过凡尘琐事,最潇洒的事情,是在家含怡逗女,“观花修竹,酌酒吟诗”。
他的女儿,便是后来的香菱。她年少被拐卖,对生命却充满了善意,对诗词会有好奇,对命运的馈赠无论好坏都欣然接受,从不自怨自艾,每天都笑容满面。
于林如海而言,人生在于实现价值。他是皇帝的亲信,是巡盐御史,是皇室的眼睛,是受到重用的世家子弟,也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他有追求,有目标,事务繁忙,注定了不能长久留恋儿女俗世,注定了要为梦想而奋斗。
他的女儿,便是林黛玉。她年少失母,寄居贾府,才华横溢却总是伤春悲秋。她得了贾母和宝玉的珍视和宠爱,却总是感到孤单,没有安全感,最后因情而香消玉殒。
(没有严谨的考究,单纯自己的感悟,所以,不喜欢的可以不用往下读啦!)
二、安全感,来自高质量的陪伴
书中香菱第一次出场,还只是个“粉妆玉琢”的小女孩。那时的甄士隐午睡醒来,便看到奶母抱着她过来,觉得女儿乖觉可爱,“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寥寥数语,却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甄士隐是悠闲的,他的生活刚好富足,没有衣食之忧,没有理想追求,不想要入仕途,一生追求的便是自己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的父亲,加之对女儿的珍爱,提供的陪伴是充足的。
他很享受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会逗她玩耍,会带她出门。或许,那时候,只要香菱(英莲)想要父亲,父亲便随时会出现在她面前。
或许正因为如此,此后的香菱,命途坎坷,却从来都是积极而正面的,从来不害怕苦难,她内心洋溢着的,是父亲给予的无条件的爱。
而林如海对待黛玉,书中没有直接描写。
我相信,他绝对是疼爱黛玉的,但不会用陪伴的方式。否则,一个6岁丧母的女儿,怎么会被父亲推到远在千里,从未谋面的外祖母家?
那日别离,黛玉不忍离开,林如海便说“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他绝对是舍不得女儿的,但自问无法照顾好女儿,只能舍她去一个更好的所在,一个能够将她妥帖照顾的人家。
可那个时候的林如海,或许并没有学过心理学,不懂得对于孩子而言,在父母身边,哪怕苦点累点,也是幸福的,是洋溢着满满幸福的。
三、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惶恐
初入贾府的黛玉,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年岁尚小,却不得不如成人那般,处处守礼,端庄大方,生怕被人看轻了去。
自小父亲公务繁忙,或许黛玉只是跟着母亲读书写字,常常见不到父亲的面。如贾政那般,时而出差外派的任务,相比林如海也不会少接。
后来痛失母亲,黛玉仿佛失去了全世界的依靠,若是此时的林如海,能够带着黛玉在身边,或许她也不至于患得患失。可偏偏,公事繁忙,林如海无法也不敢带黛玉在身边。
去了贾府的黛玉,没有安全感,哪怕才华横溢,依然难以树立自信,难以相信宝玉真的心里有她,甚至于写下《葬花词》那般凄美的诗词。
我相信,黛玉不是无病呻吟,她是真的惶恐。
人的潜意识,是很神奇的存在,或许连黛玉都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潜意识在作祟。
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命途多舛,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依无靠,最后这些潜意识,都会外化成现实,都会让黛玉无所适从,最终早病夭折。
其实,在大观园里,黛玉获得的东西真的很多,有宝玉的真心,有贾母的怜爱,还有众多姐妹的包容善待,可她依然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而香菱呢?她真的什么都没有,从富家小姐变成妾室,从妾室降到丫鬟,再从丫鬟失去性命。可她的生命里,到底是光明的,是向上的,她眼中的世界,都是友好而良善的。
她们二人,都位列薄命司,很难说谁更幸福,可不可否认,香菱得到的快乐,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父亲们,请多陪陪孩子们吧。
今天的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我从书中的收获,一些对人生的感慨。你们喜欢我写这样的感悟吗?若是喜欢,请留言告诉我;若是不喜欢,也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