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 星期二
内容:《读懂孩子的心》第二章 与孩子一起成长,第一节 让孩子远离焦虑:先管理自己的情绪,第3.4小节:父母放松是接纳的前提;给孩子的焦虑管理计划。
父母放松是接纳的前提
很多父母说,虽然知道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但自己免不了总为孩子担心,想“为他好”。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为他好”的背后是自私,是不敢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而只想让他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所谓的“为他好”,常常是代表着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比如,担心孩子的成绩不好,担心他青春期叛逆,惧怕他将来可能有危险或者失败: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问题,总是不满地想要调整,想要帮助孩子来控制他的未来……
父母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为跟你想象的不一样的人。
减少孩子焦虑,要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以下四个思维方式可以帮到我们。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让每一个人把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投进纸箱子。两周之后,大家打开箱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焦虑来自担心。
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
人是一种特别善于幻想的动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来的。人的痛苦往往来自推理。“庸人自扰”就是说很多烦恼是自己找来的。
第三个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
事件发生未必导致你的压力增大,在事件发生和压力增大之间,隔着你的思维方式——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当价值观不稳固,或者不正确的时候,我们会把一个小小的痛苦变得特别大。而真正有稳定价值观的人,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详的微笑,对所有来帮他的人双手合十,表示感激。
第四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
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就特别高兴,也会因为一件事特别个高兴。同样的事,它未必完全是个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坏消息。当我们看透全有或全无时,才会达到中庸,才知道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就处理什么事,只要保持正面即可。
给孩子的焦虑管理计划。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状态,可以尝试一些练习。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第二步: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你不要对孩子提“焦虑”,你把它叫作“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担心妹妹”。不要起很多个,根据需要,起一个就行。
第三步:启用第二反应。第二反应就是想做一件事之前停下来,回忆一下,想一想该不该做,质疑一下自己的这个想法。
第四步:关掉身体的警报。身体一发警报,人就紧张。这时候,最好大人和孩子都能学会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
第五步:学会让孩子做主。
第六步:鼓励。在你帮助孩子做出这些改变以后,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个充满着肯定的家里,孩子自信心会更强。帮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事。
【感悟】我们不要做“杞人忧天,患得患失”的父母,首先自己学会放松,不要因为自己或家里出了什么事,就开始焦虑,这样家人和孩子就会焦虑,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孩儿他爸,做事沉稳大气,从来不大惊小怪,可能是因为他性子慢,我们两个人完全互补,可能达到了中庸之道,孩子也在学习爸爸的言行,而我也在改变性子急的毛病!为了能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要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