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一直都是很受人们讨论争议的话题。
有的人说,哲学没有什么用,解决不了目前的问题,起不到实际作用。
但有的人也会说,哲学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但在于我看来,哲学是否有用需要加入时间的维度来衡量。
从短期看,哲学是最无用的;站在长期看,哲学是最有用。
它决定了你相信什么,而你相信什么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你能看到什么最终决定了你能得到什么。
因此,所谓人生的偶遇,机遇,遭遇,境遇,最终都是自己人生哲学的果实。
所以,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若想改变自己的境遇,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哲学,并且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去忠实的践行自己的哲学。
日本经营大神稻盛和夫曾经说过。
最终决定人格的是哲学,我们总是依据哲学度过一生。哲学的根基不坚实,人格的树干就长不直,长不壮。
对于「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稻盛和夫这样回答:
那么,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哲学呢?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如何发现自己的哲学?
其实问题很清晰,不外乎: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我遵从哪些价值观?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直接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的是积累和迂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你的日常模式就是你的哲学在生活中的投影,更确切的说,所谓哲学,就是你真正相信且每天践行的东西。
所以,发现自己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观察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日日坚持做一些看似简单但长期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启迪自己的哲学思考,也更加利于我们的成长。
萨默赛特·毛姆也有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很多伟人的思想就是一种哲学,比如美国哲学家安·兰德(Ayn Rand)的思想影响了从特朗普、格林斯潘等政界人物到硅谷的创业者(乔布斯、彼得·蒂尔、Uber CEO Travis等等)。
我们若想深刻理解这些人的行为,必须理解其思想的源头之一: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而《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是被上述人士反复提及的两本书。
我们也不应该抵制哲学,而是将一些好的哲学观念融合于生活与工作中,成为我们成长的助推剂。
阅读哲学著作或者哲学家传记或伟人传记都是提升自己哲学造诣的有效手段,顺便说一句,很多哲学著作不是枯燥的,而是饶有趣味的,这就需要阅读者带着空杯心态用心去感受了。
王阳明的思想,让我过去生活中的很多片段连点成线(connecting dots),也给我未来生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其中既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又有全新的启发。王阳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圣人,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而他又坚信,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现之旅,成为自己的圣人。
这真是莫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