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杨澜访谈杨振宁和翁帆夫妇(当时杨振宁93,翁帆39岁)。由此,让我想要对一些奇特的、非传统的爱情思考一下。何谓非传统的爱情呢?那就是不是传统的爱情。
我们一般认为传统的爱情是什么呢?大概能想到这样一些关键词,门当户对,男女年龄相当,异性......
非传统的爱情就包括,年龄相差过大、同性爱情等。从这里我们很难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爱情,所以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下。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由此而衍生出6种方式的爱情。
1. 喜欢式爱情(Liking)。只有亲密,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2.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3.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4.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 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5.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好像处处都有啊。
6.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记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有一个父亲为了得到财产让其养女爱上他的故事。
完美爱情(Consummate love)。同时具备激情、承诺和亲密三要素。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斯坦伯格很聪明,在这些爱情前面都加了一个“式”字,因为在他看来,前面列举的六种都只是类爱情或非爱情,在本质上并不是爱情,只有第七种才是爱情,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类爱情和非爱情的情形实在太多,以致把具备三要素的爱情基本当作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状态。
还有一种类型叫做无爱(Nonlove):三个因素都不具备。这怎么可能存在的,父母包办的婚姻就是。在昨天之前还以为不存在了,但是在昨天晚上看到四大名助里有个父亲就是希望儿子娶一个自己满意的媳妇......
那么,回到最初,杨振宁和翁帆属于什么样的爱情呢?激情不好说,承诺应该是有的,在访谈录中老杨振宁说:这是上帝给我最后的礼物。而翁帆说:TA是我的引路人。亲密呢,似乎应该存在吧。那应归入到伴侣式的爱情。可能是我的观念比较传统吧,我总觉得爱情是两个人相扶相伴走到老年,可是这对夫妻到老年的时候会是什么场景呢?难道“引路人”就是一个好的注解吗?
还有那种同性之间的爱情。在中国是很难修成正果的,曾经听过几个同性恋伴侣说过的,追求现在,还有的是那种假结婚骗父母的。从心理学角度存在心理性别一说,这也就存在了为什么有些男人也喜欢芭蕾,有些女人也喜欢那些刺激的活动。但这些大部分也和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这些非传统的爱情,自古有之,我想最早的可以大胆推测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呢?(笑谈,听听就好)未来也不会绝迹,可能会慢慢的合法化,甚至未来除了人之间的婚姻,会不会存在人和机器,人和...
这种探究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传统都是用来打破的,不是吗?现在的非传统,多少年后会不会就是一种传统呢。
所谓的文明、文化的发展是不是就是这种包容文化的不断扩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