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初读觉得平淡无奇,合上出本的刹那,觉得这本书和斯通纳这个人一样,他的诞生和离去,对大家没有丝毫的影响,也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冲击。
但是在看完斯通纳的这段时间里,每当我独自走路时,满脑子不自觉的都是斯通纳。关于他的成长,他对文学的痴迷,他的友情和爱情,以及他貌合神离的婚姻和屡遭挫败的事业。
01
斯通纳是一位农家子弟,如果十九岁那年父亲没有送他去哥伦毕业大学学习农学,那他将和他的父辈一样,和脚下的土地生活一辈子。但是在大一那年,因为选修的文学课,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在不经意间,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于是弃农从文,并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得以留校任教。
和很多文学桥段一样,他和一个漂亮并且拥有一定艺术气质的富家女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似乎生活对他还算丰厚,但是真正的不幸却正是从这里开始。
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她爱好歌剧,钢琴和雕塑,但这一切只不过是父母期待的她的样子。她从小便被教育,女孩子要优雅漂亮,懂艺术,爱护名誉,性对她而言是很肮脏的话题。
但是家庭严苛的教育,让她想要逃离,所以斯通纳的存在更像是他的救命稻草,只是帮助她逃离父母的工具。所以那晚当斯通纳准备起身离去时,她会用一连串的独白来介绍自己。于是他们很快结婚,但是蜜月还没结束,他们的婚姻已经死亡。
伊迪丝对斯通纳是抗拒的,但是在人前,她总是努力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连生孩子都是一种义务和形式化的责任。每当有家庭宴会的时候,伊迪丝对斯通纳是非常亲热的,宛如一对如胶似漆的夫妻,但是当人群离去的时候,她又恢复到一贯冰冷的状态。
斯通纳和伊迪丝貌合神离的婚姻,直接导致了他和自己女儿之间关系的疏离。他想和女儿亲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伊迪丝。斯通纳的女儿格蕾斯是伊迪丝的另一个翻版,同样是为了摆脱压抑的家庭,从而早早的找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生活的悲剧总是总是在轮回中不断上演!
这样的一种家庭关系,与《无声告白》是何其相似,同样是父母之间的不理解,以及双亲的不同的期待,导致女儿的逃离和生活的不幸。
02
斯通纳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他的事业也是不成功的,一直都是在受打压的状态,直到去世的时候,仍然是助理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副教授。然而这所有的不幸,只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悲剧,在斯通纳,虽然也曾为之伤神和懊恼,但他内心是一直有寄托的。
就像是他的朋友马斯特斯说的,斯通纳是一个梦想家,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一直在寻找某种东西,但总是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
斯通纳的内心一直是忠于自己的,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并一生坚守着这个原则不曾妥协。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身边的朋友都去从军投入到战争中去,只有斯通纳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教书。
选择参军是需要勇气的,但是选择不去军队,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在那个时候,全国都掀起一股战争的狂热,成年男子都是以从军为傲的。不加入军队的人,是要被大家耻笑和排斥的。斯通纳明白不去参军所要付出的代价,但是仍然选择了忠于自己!
当好友戈登问他,现在文学系空出了系主任的位子,而斯通纳是最有机会当选的人。但是斯通纳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对于系主任这样的头衔是无感的,他更愿意投入到教学和写作中去。
斯通纳对于文学的热爱是痴狂的,同时他一直固执的维护校园的纯粹性。所以当沃尔克在选修斯通纳的研究生课程的时候,面对沃尔克的傲慢挑衅,斯通纳都能够容忍。但惟独沃尔克在论文答辩时对学术的嘲笑和敷衍,让他宁愿得罪自己的系主任劳曼克思,也不愿意让沃尔克获得学位。
03
此后的教学生涯中,劳曼克思一直都在打压斯通纳,不仅给他安排的课程散漫不成体系,而且让斯通纳想要继续写作的计划也因此落空。
在这个时候,凯瑟琳的出现对于斯通纳来说,是生命的慰藉和馈赠。他和凯瑟琳都是对于文学极度热忱的人。两个人之间因为共同的特质和对文学的热爱,互相爱慕,并渐渐产生了恋情。他们惺惺相惜,却没有勇气去挣脱生活的枷锁。他们明白,离开了学校,他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这段感情最后只能以凯瑟琳的默默离开,作为遗憾的终结。
从以上的生活状态来看,你会觉得斯通纳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婚姻不幸,事业不成功,连最终的恋情都无法去捍卫。是的,斯通纳确实是一个生活失败者,他从来不曾拥有过完美的生活。但是换一个角度,真正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失败。
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一度认为这本书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它让我想起了一地鸡毛的生活。但是《斯通纳》这本书如果是完全的现实主义,就无法成就他的经典了。它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超越,也是斯通纳这本书让人回味的原因。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说的: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这也是这本书在出版50年之后,引发全球关注的原因。
04
斯通纳就像塞万提斯一样,一直都在追求,一直都在搏斗,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固执的坚守自己的原则!
斯通纳并没有被一地鸡毛的生活给完全困住,虽然他也曾为他不幸的生活感到费解。但却从不沉浸在这外在的不幸中,他的内心一直都是有寄托的。只要给他一间书房,他能够完全沉浸在文学的世界。
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想要奉献一生的事业,他一直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和文学创作中,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课堂上他讲述自己对于文学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观点,也因此吸引到了一大片的学生和追随者。
他还会经常请学生来家里或者去咖啡馆讨论文学。在这方面他无疑是一个优秀且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他退休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在这个大学教了将近四十年书,我要谢谢你们每个人,让我来教书。
05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书的前半段,斯通纳的朋友戴夫对于大学意义的探讨,戴夫认为大学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大学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戴夫又说,即便我们这样不堪,也比外面那些满身污秽的混蛋强。我们不做坏事,心口一致,这是一种天然的美德的胜利。对于戴夫的毒舌和他的庇护所的理论。我暂时还无法达成理解或是赞同,但是大学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不做坏事,心口一致的人的存在,才导致大学不受外界商业逻辑的污染。
我一直都特别感谢,在上大学的时候,能够遇到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他们因为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投入,也让我们产生对文学产生热爱,并去追寻完整的自我。如果大学里能多一些斯通纳,少一些沃尔克。那我们便会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份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