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一章节中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进化问题,智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竞争物种而成为地球上的王者,原因是能够突破一百五的群体规模上限。我们在研究其他生物的群体规模时,发现无论是非洲的黑猩猩族群、还是被成为草原之王的狮群,从来都没有超过一百五这样的规模水平,其他物种也是一样。因为一旦接近一百五这样的规模,这些物种的群体就会发生分裂,但远古的智人却能够成功突破了这一上限。尽管智人单个体的肌肉和速度都无法与黑猩猩或狮子相提比论,但由于群体突破了一百五的上限后,整个智人物种集体的能力便能够极大规模地放大,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就开始处于优势地位。有人可能会说,蚂蚁或者蜜蜂的族群会大于一百五,但这些物种都属于低等生物,无法在高水平层次上与智人竞争。
作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智人在某次进化过程当中,大脑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基因突变,而这些基因突变极大地提高智人的智力水平,并进而帮助智人创造出了语言。智人中有人开始通过想象杜撰出某些故事,并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并让群体其他成员开始相信,然后通过这些信仰者继续进行传播。这种故事传播得多了,就会获得更多群体的认同,这些群体就会互相联合起来,并形成更大的群体,这就帮助群体进一步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甚至宗教,产生了最早的民族雏形。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在管理学上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家企业规模处于一百五以下水平之时,这家企业往往被看作是一家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往往只需要领导者告诉每名员工如何做事即可。但是,当企业规模开始达到甚至超过一百五之后,原有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将无以为继。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必须通过管理方式的大规模重组来进行改善和迭代。而在这种重组改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文化,并让这种企业文化被企业所有的成员认同。我以前的博客曾经写过,这种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这里不再赘述。关于这种现象,我把它称之为一百五法则。远古的智人部落如此,现代的企业组织似乎也同样摆脱不了这个法则。看一家企业是否具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看两种要素。一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另外就是企业文化,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企业心智。当企业所有的成员都拥有共同的愿景、肩负共同的使命,并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时候,企业组织虽然可以很小,但小组织的执行力也可以被极大地放大。如果企业再有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一家小微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最终成长壮大。
在一个小型组织的情况下,组织领导人往往通过个人的领导力或者血缘关系来维持着组织的稳定。比如,组织领导人往往由组织中最年长的、或者最强壮的、或者最智慧的、或者拥有控股权人来担任,也即最有领导力的人来担任。但这种领导力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领导力认同的基础之上。为了维持这种领导力,领导者就必须不断和组织成员保持感情联系并建立自己的领导权威。但是,在组织接近一百五这样的规模水平之时,维持这种领导力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组织开始变得不稳定,挑战领导权威的人会不断涌现,这是一个普遍的管理学难题。因为单一领导者的精力及时间都是有限的,单纯的通过感情或者武力来维持这种稳定性,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大,领导力会被不断摊薄。如果仍然通过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进行,组织就会随着规模的壮大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会走向分裂灭亡之路。没有共同的信仰与文化,任何组织都无法发展长久发展。因此,为了维持组织的稳定性,必须让组织每个人都相信些什么。无论这些内容是具体的还是虚无的,让所有的组织成员相信某些共同的东西才能将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进而将组织的稳定性维持下去。当然,一家中、大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并不是仅仅有企业文化就能解决一切,还需要很多配套的制度、流程、体系来进行支持,但文化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人类简史》一书没有直接定义和说明一百五法则,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书中却同样传递了某种理念,即无论古代的智人还是现代的人类,组织高度大规模的协作都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文化来进行维系,无论小到一个企业、部落,还是大到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基于共同信仰的文化才能够长久的协作更多的人。人类正是因为通过学会创造这种信仰和文化,才演变出了不同的民族、宗教、国家,人类才一步步从原始的矇昧走向今天的文明社会,人类也才能在万物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