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如何阅读一本书》从头到尾精读一遍,深刻的觉知到,假若不能系统化读书,即便读尽天下书,也没什么作用,更何况,人生短短数十年,谁又能真正读尽天下书?
一、读书四层境界,你到了哪一层?
根据作者的解读,读书有四种境界,不知道这四种境界的,坦白说,这些年的书,基本也白读了。
第一层境界:基础阅读,凡是识字识拼音的都可以做基础阅读,即处在一种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读书是片状的,琐碎的,获取的信息没有系统没有规划。读了再多的书,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领域未曾涉及。
第二层境界:检视阅读,对浩瀚的书籍有系统的选择,对选择的书有系统的略读,从获取碎片化信息上升到“了解一本书”,即你知道自己不知道。读书越系统化,越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
第三层境界:分析阅读,“吃透”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书,要记得,这一部分的书,贵在少而精,不是你买到书柜里的每一本书,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仔细品读。若能到达这层境界,读书已然进入一种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在做分析阅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开始构建独有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在未来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去成长。
第四层境界:主题阅读,读书的高级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确定主题框架,分配阅读时间和经历。把自己从读一本书中跳出来,关注书的章节而非书本身,书已经是服务知识的一个工具。当阅读到达了这个阶段,方才可以说知道自己知道了许多知识。比如大学毕业时,我们都需要做论文,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主题阅读。通过大量查询书籍论文,关注于别人著作中的某一个论点,所有的知识,都只为论文主题本身服务。
一图以概之。
在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妨回归到本源,梳理一下读书的体系,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的境界中,然后,再继续下一步读书的旅程。
二、你会读书么?读书能解决你的问题么?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呢?这牵扯到读书的心态。主动阅读的人,都是对读书有所企图,毕竟读书是一件花费金钱和精力的事情。作者所倡导的主动阅读,即是一种提出问题的阅读,通过提问——读书——解答,把读书变得更有意义。也只有通过这个环节,才能真正完成读书的环节,把“死书”变成活书。
读一本书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涵盖四个层面。
第一,本书的主题和议题是什么?
第二,作者有什么特殊观点?
第三,作者讲的有道理么?我能不能赞同?
第四,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开始读书之前,即需要把这些问题记挂在心,在读的过程,去寻找答案,通过自主的辩证思考,方能明白书的真谛。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经过这样辩证思考的过程,毕竟,有些泛娱乐化的阅读,也是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么?
三、如何到达主题阅读的读书境界?
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获取和判断信息,而主题阅读,是我们在到达读书的高阶之前,必须到达的一个阶段,把书本真正转化为知识的关键点。
吃透一本书简单来讲就是,拆开——找出关键字句章节;重组——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经验值概括作者的解答。
第一,要通过目录、序言、索引去找到全书的骨架,明白全书准备讲什么,从哪些角度和案例去讲。把书的骨架拆开。找出书中的重要篇章,对书的骨架做重组,说明本章节是如何排列的,是否具有完善的架构。并通过拆解书的架构,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答的问题。
第二,找出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即通过作者在书中的关键字和关键句子,找出作者的主旨,通过领悟字词句,与作者达成共识。最好的是,能用自己的语言,列举自己的经验,重新进行解读或者诠释。
第三,重组全书,找出作者的解答。
这一过程,早在我们初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时,已经反复用过,阅读一篇文章,通过课后提问,在全文中寻找关键字、句,概括文章主旨,以求达到和作者共鸣。只是套用在读书上,内容更为庞杂,过程更加繁琐。
四、知道理论没有用,实践才能出真知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列举了大量的方法论,把方法概括出来也很容易,但难在于这些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被贯彻实施,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训练,才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改变读书的目的与结局。任何书都读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而读的书都是自己熟悉的,永远都不可能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想要通过读书获取新知,让自己更加睿智,就必须不断走出读书的舒适区,尝试以前自己不能理解的书,然后通过作者提出的工具方法,反复去实践、训练,才能真正说自己是一个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