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十二三岁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总会想,我长大了一定不要像我老爸一样谨慎内敛,不要像老妈一样自我,我要怎样怎样(各种伟人一样高大上的人设),但是成人之后发现,我为人处世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教育孩子的态度,无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奇葩大会》的一期节目中请来了武志红老师,当武老师谈到原生家庭的理论时,高晓松说“我原来一直非常抗拒父亲,也拒绝一切试图触碰我心灵的东西,但是当我经历过我很不讨人喜欢的二三十岁,经过这二十多年以后回头再看,之所以之前那么拧巴,那么爱较劲,都是原生家庭对我造成的影响”。
再来说说我身边的几个朋友吧:
朋友A:温和、从容,属于在哪里都会闪烁光芒的那类人,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也会表达合理自己的情绪。在她的眼中,孩子、朋友、家人等等那些会与她产生连接的人,她都会报以欣赏和鼓励,她仿佛有一种能力,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被赞(催)赏(眠)多了,就会产生一种“原来我真的很棒”的自信,正向的自我认知会蹭蹭的往上增长。跟她相处常常感觉很暖,会被尊重、被看见。朋友A的原生家庭中,父母都有很高的自我修养,感情很好,会跟她做深层次的交流,她还有一个弟弟,同样的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妥妥的一枚青年才俊加暖男。她父母的理念是,姐姐是女孩子,弟弟要好好照顾姐姐,培养出的姐姐自尊、自爱,培养出的弟弟有胸怀、有担当。
朋友B:开朗,果断,目标明确,内心坚强,走路带风,能屈能伸,对职场规则了然于胸,喜欢广交朋友。在她的心中,事业大过一切,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朝着事先确定好的方向来判定。跟她相处常常会感觉很有力量,经常会给我一些职场中的建议,有时会有种错觉,她会不会是我妈(无辜脸)。但实际上,跟她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她都会觉得,“嗯?我怎么又多了个儿子(女儿)”。朋友B的原生家庭中,爸爸事业成功,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是一位很有魅力的男性,但是很强势,父母在她童年时经常发生口角。
朋友C:敦厚、善良、吃苦耐劳,有上进心,大智若愚,发脾气时能原地爆炸(常常在亲密关系和陌生人中),不发脾气时情商超高(一般在朋友同事关系中)。跟她相处常常会感觉紧张,神经会不自觉地紧绷,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谁,会点燃她的那一个点,然后就是狂风暴雨,但奇怪的是,她在同事朋友面前可爱起来没有人不喜欢,这个时候的她看起来那么善解人意,简直判若两人。朋友C的原生家庭中,妈妈的控制欲极强,据她自己回忆,小时候妈妈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有一点小事做的不好就会随手甩过来一巴掌,还有一种惩罚就是妈妈生气之后就会把她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我问她“你现在会恨妈妈吗?”她非常坚定地回答“不会,因为我知道妈妈都是为我好!”
朋友D: 敏感、纤细、情感丰富,对婚姻生活没有太多的向往和期待,在一段感情中往往属于甘愿付出的一方,每当走到即将面临要考虑结婚事宜的时候就开始焦虑,最后的结果都是以分手告终,我常常跟她开玩笑“你不谈恋爱的状态都很好,一谈起恋爱,整个人都是拧巴的。”跟她相处的时候我常常会很包容,每当她拧巴的时候我总是无条件的接纳,因为很疼惜她。朋友D的原生家庭是这样的,父母在她5岁的时候离异,原因是家暴,每当爸爸对妈妈实施家暴的时候她在旁边吓得瑟瑟发抖,不知所措,家暴的原因就一个——妈妈生的是女儿。幸运的是,妈妈把自己认为能做到的最好的全心全意都给了她,她心里并不缺少爱的滋养。
2
原生家庭的模式是一个无限的轮回,我们,就是父母的复刻,想要切断这种轮回,六个字“找原因、做改变”。
找原因: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怎么才能让老鼠的儿子不打洞,去当龙当凤?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浓缩,一个人是一个家庭的浓缩,家庭塑造了人格。在你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是怎样的性格?父亲来自于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母亲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你有没有被家人看见过?从小陪伴你长大的长辈是控制型的,溺爱型的,还是温和而坚定的?你感受过来自家庭成员之间的爱的流动吗?长辈曾经有试图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的感受吗?你有没有被真正的尊重过?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当你的负面情绪出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当下有怎样的感受?……
找原因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觉察的过程,这点非常重要!生命力只有一种,当你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会产生好的生命力,热情、创造、爱都源于此;当你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的时候,会产生黑色的生命力,攻击、愤怒、恨都源于此。
做改变: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而只学会了抱怨,那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控制”的下一代。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改变的意愿才是!
怎么办?多读书呗!
这里推荐五本书:
《非暴力沟通》
《自卑与超越》
《正面管教》
《为何家会伤人》
《月亮和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