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真正地邂逅一本书是需要一场缘分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买了这本书已应该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然而之前却一直看不下去。或者说即便看了,也不过是在认字而已,并没有能够带脑。这或许是因为他全新的写作方式,而我又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所以此前的一次尝试性阅读让我觉得枯燥瞌睡,完全是因为朋友的大力推荐才忍着看下去。这次的阅读却是真正的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孟丽小姐的翻译也是精准到位,风趣幽默,应该是完全不失原著作的风采。
《爱情笔记》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豪华套餐。
以前我总是想探究爱情的模样。为自己在感情中的羁绊不洒脱而自责,为自己在感情中带给对方束缚而内疚,也为自己理智上想要放下情感上却一再如故而陷入深深的循环往复的矛盾中而苦恼。
曾经一度,我怀疑自己是个怪咖。因为我并不知道别人的爱情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也一样因为对方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生气吗?他们也因为一根鸡毛而连想到前几天甚至前几个月前一年的委屈吗?然后又在冷静后因为自己的“吹毛求疵”陷入另一个自责怪圈中?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一点儿也不明白。甚至认为这种心理实在是一种可怜的病态。一个在朋友面前通情达理豪爽笑洒的姑娘怎能在另一个人面前就如此无理取闹鸡毛蒜皮?一个人又怎么能长年累月地喜欢另一个人到这种地步:明明是在生他的气,可是只要对方一和你说话,怒火也就随之消散?一切恩怨也随之解开既往不咎?即便在日积月累中你已明白他也有缺点,但偏偏时间的魅力也在于让你更了解他,更懂得他的说话和行为方式,甚至让你们共同拥有了一种“语言”。正如阿兰.德波顿在书中所说: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全过程,使得与心上人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惊呼,一边痛苦,一边欣慰。
我惊呼于作者对人对事剖析得如此细腻,可以说没有忽略一丝一毫。每一个细小到毛孔的想法都被他抓住,以哲学的思想对它进行分析,探寻它的本质。不得不说,看到一件事情的本质能够让人变得更容易接受它,也更容易不惊慌失措。如果这本质并不美好(事实上,又有多少事物的本质是美好的呢?),那么虽然它会带给你痛苦,却同时也让你具备了接受了它的底线。如果这本质美好,那它也会让你藏在心灵最深处的怀疑消逝,更安心地去对待它。
我痛苦于作者的痛苦,因为他的描述与我的心情是那么惊人地一致。甚至我曾经有过的一丢丢不为自己所察觉的心情和想法,也都被他掘地三尺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爱本来就是一件夹杂着痛苦的事情。然而不爱也同样让人痛苦,并且觉得自己懦弱:我们难道不是因为期望的事情没有发生,或者虽然发生却不尽如人意而灰心失望,才想要去逃避吗?而逃避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尝试,避免开始。然而人心又是人体众多部位中最最放荡不羁的那一个:你根本就做不到任何时候心如止水。它什么时候激活你的荷尔蒙也并不由你决定。压抑的痛苦依然是痛苦,压抑的渴望仍然是渴望。也许你越压抑自己,得到它的欲望变越是强烈。所以,即便是爱情实证主义和禁欲主义也同样给不出爱情里没有痛苦答案。
逃避或理想化爱情,并不能规避痛苦。欢愉和痛苦总是如影随形。
我一直试图探寻爱情的本质,也想寻找到没有它也能快乐满足地生活下去的办法。然而,虽然我知道它并不存在,但加以证实的结果却让人又是如此痛苦。
多么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