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有件三个农民兄弟接力救助悬挂在三楼老人的事情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三兄弟也被授予模范人物荣誉称号。事情已过去很久,可这件事折射出来的一些话题却仍然值得我们玩味。
三兄弟面对不同媒体讲述的事件过程细节可能有些许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基本意思,那就是看到老人悬挂在护栏上,情况危急,人命关天,根本没有多想,直接就攀爬了上去救人。没有时间想自己有没有安防措施,更没有想别的。
我们也看到媒体在深度采访市民的时候,大多数人也表达了以下观点,一是对三兄弟的敬佩和赞扬,二是被问到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时,很多人还是想的比较多一些,比如自己有没有危险啊,自己要不要负责任啊等等一系列事情。
那这样是否就说明三兄弟比市民高尚吗?我看也不尽然。他们之间之所以会面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三个本来就是做外墙粉刷相关工作的,攀着外护栏爬上三楼对他们来说就像医护工作者救助一位瘫倒在路边的行人,给他做人工呼吸一般。另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一点,那就是外来务工工友们和城市市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同样遇到一个问题,两个群体的人考虑应对的出发点有很大差别。这也造成接下来他们采取的应对行为和措施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在应激环境下会表现的特别明显,就像在托举三兄弟救人的情境中一样。产生这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教育环境等。
那二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以距离首都2000公里远的西南边陲的一个村子为例,他们的房子是怎么修的?在同村人帮助下自己盖的,帮完忙请吃顿饭而已。盖房的原料哪儿来的?自己从山上采的石头,自己田里种的树和竹……请人吃钣的鸡蛋哪儿来的?自己家养的母鸡下的。母鸡哪来的?自己家养的老母鸡下的蛋孵出来的……
乡村是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遇事讲的是血缘,讲的是亲情,讲的是三纲五常,仁义理智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世报应……这是乡土社会里的一套做法。
乡土社会里攀关系,讲交情,关系与交情的出发点就是以生育和婚姻事实为基础的亲属关系。这就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的主要观点之一。
我们再看城里人,不仅房子是买来的,衣食住行所需物品基本都是买来的。买卖是合同,合同讲契约,执行契约要分责任,追究责任则要证据。城市里是陌生人社会。这是法治社会的一套规则。
与乡土社会里攀关系,讲交情不同,法治社会里争的是权利。每个人享有上天赋予、生来就平等、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同时也让度出一部分组成国家机器来代自己行使。这也是一个所谓现代社会所体现的状态。
所以在城里,家庭内部闹纠纷上法院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前面提到的村子里,谁家如果打官司上法庭了,是要被人看不起,是很丢人的事情。他们之间如有矛盾了,可能族长大骂三声、一顿板子就解决问题了。“无讼”,是一直以来主导我们生活的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其实,不管是乡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都没有完全的对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土壤。如果它们不相遇的话,它们在自己的环境中都会运转的很好,都有修正自身所遇问题的办法和力量,现在的问题是,“火焰遇到了海水”。更要命的是,它们的相遇让我们给碰上了。有人总结说,我们正处在“千年不遇之大变局”!
当然,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上面提到的泾渭分明的两种状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乡村思维和城市思维相交织,乡村行为和城市行为相叠加,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杂糅的一种状态。这或许就是我们整个国家面临的所谓“转型期”的现状。
刚过去的春节间的一些现象将以上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央视羊年春晚收视率再创新低,而在过去的30年间这是中国人过年的必备节目,现在随着网络冲击、文化多元、选择众多、民众口味、政治弱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全民集体狂欢形式受到冲击和解构。
其他如,跋山涉水实现家庭团圆的、出国度假海外旅游扫货的、从城市务工返回农村的、飞动手指疯抢红包的……一个又一个迥异的过年表情共同组成时下中国一重又一重复杂而又真切的现实。
其实我们整个国家未尝不是正处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进行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但对于生活在这“千年之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的我们来说,能够见证和参与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建设亦是幸运。司马迁能写出睥睨古今的伟大作品《史记》,卫青霍去病能立下赫赫战功,还不是得益于那个雄视千古的西汉王朝!也只有辉煌灿烂的大唐才能孕育出文学史上的“双星子座”李白和杜甫……我们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剔除它的不足、给它添砖加瓦,我们才不辜负它,才不辜负自己的人生华年。
当夕阳西下,我们满头白发,坐在轮椅上反观这座建成或者即将建成的时代大厦时,我们才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才能骄傲的对身旁的儿孙说,看!这块砖是我垒的,那扇窗也有我的付出……
无戒365训练营 第二周 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