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易中天的《中国的男人女人》,觉得很有点意思。中国自古以来的婚姻制度,都被他在这本书里说得透透的。
而中国的男人女人形象,也跃然纸上,经老先生这么一分析,还真是很有道理。
中国的传统婚姻是无爱之婚,夫妻之间公事公办,感情相当淡漠。即便有爱情,但为了守礼,讲规矩,像样子,也很少用语言表达爱情,而更多地是用行动表示体贴。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为儿女的婚事操心,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男女双方必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才是合法夫妻,叫“明媒正娶”。否则,便是违法,至少也不算数,或者要降格处理。比方说男女二人私定了终身,那么,不管他们同居了多久,哪怕生了孩子,也不算夫妻。即便承认他们的同居关系,那妻子也不能算“妻”,只能算“妾”,这就叫“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婚姻的目的,原来就不是男女当事人的幸福,而是“合二姓之好”。
所以,父母在为子女选妻择婿时,往往会更多地从家族的利益出发,而难以顾及子女们的意愿和情感。
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重于性。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既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
结果当然也很简单: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人那里去寻找爱情或满足。
因此就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姬,姬不如妓,妓不如窃,窃不如说”。
告别原始时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就一直是一个男性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为了维护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统治模式,中国的男人编造了一整套哲学伦理学原理,来维护他们压迫统治女人的合法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归根结蒂并不是这种理论造成的,但这种理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却也不可低估。至少,它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女人天生柔弱,女人就该逆来顺受。
在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庸和占有对象后,中国古代社会决定把她们也像食品、财富和权力一样,进行有计划地分配。
于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人奴役女人,女人压迫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是不允许有自己独立人格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似乎互不相容的现象:一方面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人被置于男人的奴役和压迫之下;另方面则是“母爱泛化”“阴盛阳衰”,男人要由女人来保护和娇宠。
可见,婚姻制度,自古以来就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男人的权利,用来奴役和压迫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