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对我启发很大,虽自视无传道授业之才,仍想浅抒己见,回想中小学时所读书目,对今日之我影响颇大,不如就其经典数目选取而谈之。
书籍是各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它们共同绘下了人类文明的图景,其中的经典之作更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群星,以明亮且坚定的光指明人们走出泥泞走向明天。可以说,如果不愿阅读经典著作,个人将失去思考与判断是否的能力,民族会丢失文化的根基。因此,引导个体读经典著作并从中学习,这对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更是如此。
如何引导国人阅读经典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育人活动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卢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教育在个体塑造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果能在学生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其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使其具备选取经典阅读的眼力与视野,学生在学校教育结束后仍会持续阅读经典,促进其终生学习观念的养成。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在现代学制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语文教学中经典著作的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但金无足赤,在具体书目选取上仍存在选取范围比较单一、作品没有择优等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可以调整的空间。如何调整呢?我分小学、中学两个部分浅论。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就已经围绕小学的文学经典教育展开过论述:“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个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育并知道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对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还有很大启发。书籍本身就可以促进学生增进读写能力,获取充足的知识,但经典著作的功能不止如此,它可还以发掘学生深层次的内在成长,让孩子得到情感的培养与三观的塑造。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视野一般都是课本及新课标配套读本。课本相对选取内容比较适宜,而配套读本还有有待改进的空间。以我小学时学校推荐购买的读物为例:《童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繁星.春水》《朝花夕拾.呐喊》《名人传》《昆虫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弗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
现在回头来看,读物大部分为童话故事与西方文学中关于童年的作品,很能抓住儿童时期的阅读兴趣,而且选取的空间维度广,不限于本国的作品,这对于学生阅读喜好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所裨益。但在经典选取的时间层面,还有一些可讨论的空间。
虽然就大环境而言,我国教育对传统著作的经典越发重视,古诗文在课本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可就课外读本来说,古代著作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缺乏的。就其原因来讲,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者对古代作品特别是小说认识不够,中国古代并非所有作品都像《儒林外史》一样有厚重的批判色彩,《三侠五义》这样生动活泼的作品同样存在。另一方面,确实也客观存在大部分古代著作没有信达雅的白话文版本,不便于儿童阅读。这还需要政府和市场的适当引导。
其实设置推荐书目也有一个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性不同,不一定能抓住受教育者的兴趣与喜好。如《名人传》《昆虫记》等书,虽然长期高居推荐读物的前几名,可实际上极少有学生会阅读,就连家长也可能会敬而远之。米开朗基罗、贝多芬等虽然很有国际视野,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太过遥远。纪传类的书完全可以选择像鲁迅、梅兰芳这些中国本土的传奇人物,或者是像天津泥人张这种民间传奇,小学生对这些中国人自己的传奇故事接受度更高一些。而《昆虫记》这样的科普类书籍,可以换以凡尔纳等人的科幻小说,既有情节又有科技的想象,这种作品的可读性更强一些。如果可以的话,教育部门可以多向高年级小学生做一些调查,根据反馈决定推荐书目的选取。
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受教育者的知识素养不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大为增强,有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的空间。单就教材所选取的课文来说,作品选取整体来看是比较完善的,各种文体都有所选取,古代诗文赋小说,世界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甚至还有新闻报道和意识流小说。
但就具体到用白话文写成的文章而言,过于偏重现代文学作品(1919-1949),对于当代文学作品(1949-至今)的作品是比较匮乏的,一提散文的大家就是朱自清、老舍,一提诗歌就是徐志摩、冰心,这样会束缚住中学生的阅读视野,甚至有时还会导致学生重古轻今的观念形成。实际上在当代,有很多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是能把这些作品收入课本,对于学生的培养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由于本着应试为本的原则,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是基本忽略的,甚者还会批评课下花时间读书的学生,这是很不健康的教学方式。中学时期的课程其实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会由于课程设定的目的等因素,向学生灌输比较单一的判断标准。
王小波曾经在书里写到:“假设我相信上帝,并且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大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在这种人人都有机会发声的时代,大众很容易被舆论控制,想要真正有能力发声,有自己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培养思维活性,可以增加三类书籍:首先可以增选一些有思辨性的古书,如诸子百家中的《荀子》《庄子》,古兵书中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还有佛经中的《金刚经》《坛经》等等。其次可以增添一些西方具有理性思维启蒙性的书,像亚里士多德《诗学》、柏拉图《理想国》、尼尔.布朗《学会提问》、瑞典《苏菲的世界》等书,对于历史和哲学的学习也有所帮助。最后可以增加一些现当代名家富有思辨性的作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巴金《忏悔录》、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以及穆旦、北岛等诗人的作品,这些都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同人对经典有的定义不同,最重要的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启发,帮助学生塑造思维培养情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阅读,并且终生从阅读中收益。
(编辑/嘉轩 作者/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