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独处的时刻,在独处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回归精神的安宁,找回生命本真的快乐。
周末我跟孩子说:“周末复习一下吧,周末做一个总结。”儿子说:“妈妈你在做梦呢?”孩子和我倾诉说现在上网课平常周一到周五都能很自主学习,到了周末就是不由自主想玩。自己知道要自主学习,对于周末的时间心里想利用起来复习,可是还是想玩游戏。我跟孩子说平常听课、完成作业,这都是最基本的,高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就是在于自己独处的时间。大学更是都要自己自主。哪有老师盯着你是否认真学习了吗?自习的学习效率和自主性决定着成绩的差距。的确,我们越来越难静下心做一件事:比如对一本书有兴趣,但是往往是翻几页,就想换下一本。比如在锻炼身体的时候还想学点英语,还希望能尽快……后再去…… 在一个一个想法中,精力、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被冲散和稀释。我总是找到一些要学习方向,自认为在努力学习,可是真正转化为己用的寥寥无几。因为我没有经过研磨,粗磨、细磨后消化吸收,整合成自己的积累。不断堆积所学的,只是数量。这成为了我的一种固定模式。这次疫情我们都宅在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从中反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独处的重要性。人需要独处,进行内在的整合。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当自己一个人呆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孩子和我倾诉的问题其实也同样是我存在的问题。比如2月19号是雨水,那谈起关于雨水,对于雨水占一个节气来说,大家又了解多少呢?24节气可能都知道,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些规律,我们如何去养生?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自在?可能对于这些方面我们了解的会很少,也很少去思考,特别是当今这个社会环境,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一想,我感觉自己整天从早忙到晚,工作学习,每天没有给自己一段时间的独处,思考、内观自己,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想想自己的言行举止,我内心真正想怎么样?我所以无法更多的独处,是因为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因为真正去面对自己的不堪是不舒服的,再或者是深入思考时是痛苦的。
诗仙李白有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独享一份好光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是自己的独处,无论现实怎样不堪,也可在自己的世界倾听生活的诗意 。毕淑敏在《对生命的沉思》中有一句话:“生命为自己而存在。它是朴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众人之前的杂耍。”随着年龄渐长,渐渐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