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参与感》这本书买回来很久了,开始翻看了几页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但介于在我床头放了这么久,且朋友强烈推荐就放在了2016年的读书计划。所以就抓起来啃了。
读第二章产品篇时,顿时觉得作者写的还是很有料,阅读的兴趣浓厚起来。也同时联系自己的产品观思考作者的产品经验。
PC时代微软有“3110”模式,移动互联时代小米坚持“用户参与产品开发”的用户模式
在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中,用户模式大于 一切工程模式
用户模式的构建:开放式获取用户反馈+固定更新频率+内外激励机制
我认为这里最了不起的不是这模式的创新,而是为了达到用户模式的执行力。“橙色星期五”快速固定频率开发周期是硬性规则,内部的“爆米花奖”和外部的“荣组儿”是软性规则。
小米“大卖部”的小故事:真实模拟消费场景的内测方式
小米开发周期分为长期(雷总带头确认)、中期和短期(产生出碎片化的用户反馈)
处理碎片化的需求三个方法:1.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2.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3.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
对于不适合外部测试的项目,小米采用内部员工进行真实使用真实运营的测试。注意这不是指的测试人员、产品经理,而是面向内部所有人。
产品设计的顺序:1.搞清楚为谁设计,这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2.在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是第一位;3.在好看过程中第1阶段是个性漂亮,第2阶段是形成风格
我觉得这个思路应用于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消费体验
“活动星期二”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
得益于我们自己产品在活动产品化方面的尝试和运营,让我对于"活动”有了多维度的理解,活动可以是延伸为某一品类产品,也可以延伸为分支品牌。把营销活动升级为活动产品,必须是直接正向影响核心业务和品牌才最有价值。
这里也让我联想到之前帮助一个朋友公司提供一些运营思路和活动简案,一会另起一篇文章单独说明并分享案例
小米的极致数据:1.为了小米手机的包装盒,小米设计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10000+个样品。2.发布会演示文稿,5人左右团队历时半个月,近百遍修改。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就是不断的改改改,把自己逼疯就行了。为什么有1000小时定律,极致的临界点。
招聘的2个目标:最专业和最适合
最专业就是经验和能力;最适合就是创业心态
我在这一轮的创业中,我做了深度总结,做错的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有做的对的做的好的地方。我总结到我最让自己满意的地方就是组建的团队。我在选择适合的人方面一直非常有洞察力,开始在专业方面做的不够,经过经验总结后来在专业和适合方面都能够有效的把控了。有时我会想,同样一批人如果我们重新来做,一定会结果不一样。(但时间不能倒回,只能在前方相遇)
做出有爱的产品,用户就会回报予爱。用户的爱会持续激励团队。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如果说情怀可以触及用户的神经,那情感是可以触动的是用户的灵魂。我一直觉得爱这个东西很伟大很不可思议,不仅仅是男女之间,交互体验因为有爱让产品才真正的有生命有灵魂。
Real 2016.4.6
《参与感》第2章产品篇读书笔记
随便扯扯:本来只想谈谈对其中“活动产品化”的一些想法,原谅我整体性思维太强势。其实上大学时的时候我特别能写东西,那时我还被舍友评为疯狂的诗人(我自恋到把自己写的诗贴在我的墙面上),那时的写作有更多情怀、想象性的东西。但自从工作了就没有产出了。我想我工作后如果坚持写的话,应该不会像上学时写的东西那么湿,而会更干更实在一些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