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我反复提及一段文字——
“我们必须想办法生产有长久价值的文章,创造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摒弃一切不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于是我自然选择了这样的策略: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层、不碰热点、不说个人碎碎念,砍掉浮夸的表情,无意义的插图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同时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而不是让人情绪高涨一下之后就归于沉寂了。”
今天,让我郑重地介绍一下这段文字的出处和它的作者:《认知驱动》,作者周岭。
周岭老师不是一个全职的作家,从三十来岁开始写作,到目前出版了两本书籍《认知觉醒》、《认知驱动》。我在阅读完《认知驱动》之后,就大受震撼,并打算再花一两个月的时间细啃这本书,也不打算再读别的新书。而受限于疫情因素,我暂时没法买到《认知觉醒》。
其实整体来说,我对周岭老师本人知之不多。所幸,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快速浏览了周岭老师在其公众号“清脑”发布的一些文章,居然发现了一些成为优秀作家的奥妙(就像周岭老师自己所感悟的,不要去观察牛人的现状,去观察牛人的过去(成长的过程))。
1、接受“屎”一样的开始
《接受“屎”一样的开始》,是“清脑”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17年7月10日。在这篇文章里,周岭老师提及,自己在公众号发布第一篇文章之前,自己已经不间断写作160天了。终于下定决定发布第一篇文章,就是告诉自己“要接受“屎”一样的开始”,要迈出那一步。
我简单翻阅了公众号前几篇文章,与最近更新的文章相比,不管是从体系、文字、内容都显得稚嫩得多,甚至早期文章所写的东西,似乎也是我平时会思考的东西。
说实话我看到这一点之后高兴了好一阵子。因为周岭老师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他最初的样子,而他最初的样子,和我现在的状态好像也差不多嘛!这不是在自夸,只是突然被注入了很多的勇气。周岭老师用他三五年的时光,实现了写作之路的飞跃,那我不是可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坚信自己只要持续地练习(还包括方法得当),就也可以取得无限的进步!
2、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也可以写读书笔记
我对“原创”多多少少有一些执念,所以对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这种文体也多少有一些抵触,觉得这些算不上自己的作品。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清脑”早期的文章里面,也有好几篇是类似书评的内容。
我以为优秀的作者是只写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发现,优秀的作者,早期的时候也会写那些把别人的内容内化、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进行传播的文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手段。
我突然想,写读书笔记,我想就像是孩子学步时借助的那个小桌子、小椅子吧,我们不会因为学步的时候借助了外力就嘲笑孩子,相反,只要孩子能学会走路,我们就会鼓励孩子大胆地扶着小桌子、小椅子,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慢慢拿开。
所以,写别人写过的东西是不需要羞愧的。创造本身当然具有价值,但传播其实也有价值,更何况是内化吸收之后并进行了再加工的传播。写作的素材来源千千万万,来自生活当然是最独一无二的,但当生活给予不了那么多的时候,写读书笔记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行动之前先练心法
周岭老师早期大概花了四五篇文章写“他与写作”吧,包括他为什么写作,他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他的写作套路,到最近更新的还有非常系统的有关“如何写作”的干货长文。
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感受到,他在写作之初,也有很认真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写作这件事情。
这里重要的其实不是他的答案,而是这个过程。
我一直认同、也坚信,我们能够长久地坚持一个习惯、做一件事情,靠的完全不是打卡、社群监督或者诸如此类的浮浅因素,而是需要我们自己琢磨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自己要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才是可以支撑我们“坚持”的深层动力。
不管是冥想也好、运动也好、写作也好,单靠打卡训练营完成下来的坚持终究是难以长久的。也许你坚持了21天、66天、甚至100天,但是下一个21天、66天、100天呢?我们真正能够长期做下来的事情,需要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而为什么要做,就是那个深层次的驱动力。
所以,急冲冲开始之前,不如先停下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很高兴,我在周岭老师的公众号里,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4、为什么说他的文章是“好文章”?
(1)立足于解决切实的问题
《认知驱动》的副标题是,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可以窥见这本书主要是说什么的。
随手翻阅“清脑”公众号的文章,诸如“匹配的才是最好的”,讲述了如何解决“买买买”(这里主要是说各种知识屯课),却总是成效甚微的问题;诸如“技术,从来都不是最好的”,讲述了“错把技术当目标“的认知误区,并提示需要关注“动机、角度、创意、判断、思考”等非技术能力。
注意哦,这些都是“清脑”公众号极为早期的文章,也就是说,在周岭老师刚开始涉足写作领域的时候,他就在认真贯彻自己所说的“要立足于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章具有价值的原因。毕竟,他就是奔着“写作有长久价值的文章”的目标去的。
(2)用十岁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读周岭老师的文章一点都不累。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周岭老师自己引用或创设了一些“概念”,但是,他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以及对他文章中所提及的论点的解释也好,没有艰深难懂的语言,全都是平白而又朴实的表述。简单地来说,就是“用十岁孩子都能懂的语言”。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另一个方法是“类比”。这个方法我自己也很喜欢。其实“孩子学走路”就是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里面,解释“做事情要从微小点滴做起”时所使用的一个例子。使用类比,可以让我们用已经熟悉的概念,去理解相对复杂的、对我们来说新颖的概念。而在写作中,使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让读者更轻易地理解你所想表达的东西。
我见过有些公众号文章,字数动辄上万,前前后后专业术语交杂不断,读前几篇文章时确实会折服于作者高深的理性思维,但多读几篇,就实在难以坚持了。
(3)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保护读者注意力
周岭老师在自己关于写作的策略上提及“不写个人碎碎念,砍掉浮夸的表情,无意义的插图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我自己至今也仍是深受“注意力涣散”的困扰,甚至觉得注意力是否集中简直决定了我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否感觉良好。所以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写作者如果关爱读者注意力,不随意扯远,不为了俏皮而放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是太贴心了。所以,像关爱自己的注意力一样,关爱读者的注意力吧。不要让文章充斥着无关紧要的语言,浪费的不过是彼此的时间。
感谢周岭老师完整地保留了他的公众号从创立之初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也让我这样小白得以一窥他也是从孩童般跌跌撞撞出发、然后慢慢成长、最后将文章写得像是成人走路一样自然,也给我平添了很多信心:相信他人能做到的,学习他人的方法,我们至少也能做得像模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