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收获非常大。抱着深入了解儿童阅读的初衷,我继续翻开了尹老师《从小读到大》这本书。
以下内容均摘自《从小读到大》这本书。
1.呵护兴趣
只有“有趣”,
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
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
才能实现“有用”。
——尹建莉
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孩子不可能因为听说阅读很重要就去阅读,更不可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去阅读,只可能因为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而拿起一本书。无为而为的原则,在阅读活动中尤其重要。家长宁可什么都不说,也不要去谆谆教诲。
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核心去引导阅读,是家长和老师应遵循的唯一道路,离开了这个基本之道,一切努力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2.觉察语言,真心赏识孩子
家长学会使用潜台词,这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意识问题。当家长放弃功利心,能真正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真心地去欣赏和赞美孩子时,潜台词自然就会改变。
说好潜台词,就是说好教育的语言,潜台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台词。
3.选书,别太较真
给孩子选书,大致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进即可,不需要过分考虑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
4.推荐读经典名著和名人传记,拒绝“缩减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如果当初我没有读过世界著名的文学经典,那么我根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在价值观还未完全塑造好的青少年时期,经典名著对塑造孩子的人格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去认识和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经典名著虽好,切不可强加给孩子读。要适时引导,不留痕迹地把它们引入孩子的阅读中。
“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林语堂)
读他们的自传或别人替他们写的传记,就是在和这些优秀的人交流,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轨迹去探寻,直观地看到他们的成长,领略他们的精神内涵,承接他们的灵魂光辉。
奥地利著名人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做伴!”
许多传记作者本身文学造诣很高,优秀的传记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其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脍炙人口,流传千年。司马迁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还比如,中国近现代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前两位作者是历史学家,后两位作者是文学研究家。阅读这些传记,除了励志,还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人物传记尤其是这样值得一读的好书。
一部优秀的著作不仅内容出色,文字也必定精湛,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改编的。这犹如一部精美的机器,不可随意拆卸和改装,任何局部的改动都可能损害整体的完美性。世上不可能有一部由普通编辑改编过的“儿童版”会超越原著,它甚至不可能和原著水平持平,必定低于原著。不给孩子看原著,而看“儿童版”(“缩写版”),这犹如不给孩子吃新鲜的苹果,却给他吃果脯一样,营养及美味都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