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
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读书的路上也是如此,一路上你或许看了许许多多漂亮的文章,但并不会把它们一一拾起,细细鉴赏收藏。不能把自己的箩筐装得太重,那样我们将无法前行。我们唯有拾起那几颗自己心中最漂亮的“石头”才能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一个人阅读的时候就如捡石头一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为什么有些人在读书之前,要看一看书评,查一查豆掰得分才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想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儿,无疑我们要加倍珍惜自己手中的时间。
如何快速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我觉得应该关注一下五点:
第一点:是否可以从中学到未知的知识,尤其是本专业领域的。
比如我是一个文员,关于物理焊接的专业知识我一定了解不多,但通常我不会过多地把时间花在物理学上。
首先,我以后不会从事这个行业;其次,这方面的学习对我自身专业的提高没有太大帮助。反之,如果是关于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即使再枯燥无味,只要从中可以学到点什么,我也一定专心拜读。
第二,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今网文遍地,也不乏有些写作者偶尔的拿来主义。把别人的文章从一个平台搬到另一个平台,但作者却换成了自己。这样的文章我是一定不会去看的。
个人认为写作者当然可以借鉴其他人的观点与评价,毕竟多数人的时间和经历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去探究,去体验。但问题是,如果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那么观点是不是也要比前人看得更远,问题探究得更深刻?
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前人的观点换一种说法,变成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样的文章发表出来也是毫无意义的。传达给大众读者的也都是人云亦云之说。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更浪费读者的时间。
第三,笔者的观点是否积极正确
近年来,网络上狂转一些吐槽,骂街式文章。那些文章看似骂出了众多人的心声,更有甚者,脏话连篇骂出了新爹娘,骂出了新高度。可实际上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宣泄情绪,倒垃圾。
因为这种文章语言犀利,粗口爆得过瘾,读起来一个字“爽”。但骂过之后,听了笔者的宣泄,读者又能获得什么呢?学会了如何爆“粗口”吗?还是认清了一些黑暗的“事实”?别扯了,你顶多就是一看热闹的,你什么收获都不会有,垃圾当中根本没有“战斗机”。
第四,语言是否简洁,有说服力
有些文章观点很鲜明,见解也很独到。但语言却拖沓、冗长,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本来200字可以写清楚的事情,却一定要添加各种不必要的补充。结果,读者还没有读到关键高潮部分就已经没有耐心接着看下去,弃之读它了。
当然就不同的体裁而言,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必要的描写不可或缺,但赘余的部分一定要即时删减。鲁迅先生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第五,文章最后是否给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
有的文章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会选取人们都关注或是正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短时内在一线城市买房,如何抱得美人归,如何快速升职加薪……
文章标题看起来很接地气,就连狗血的倒霉经历都和你不尽相同,你越看越觉得找到了世界另一端的自己,可是当你一直盼望着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赶快揭晓时,却发现文章戛然而止,你要做的也仅仅就是两个字“努力”而已。
至于要去如何努力,那是你自己的事了,和本文没有半点关系。这样的文章我看完之后总会觉得很是窝火。就像你千辛万苦寻到宝藏,打开宝箱却发现里面毛都没有。
好的文章就像一汪清泉它会无声地滋润你的心田;好的文章就像高悬在天边的一轮明月默默地照亮你前行的路;好的文章就像风雨中点点灯塔指引你归家的方向……
有些文章看起来毫无感情,温度可言,就像无色无味的水和空气一样。他们虽然不能给你的生活瞬间带来改变,但它们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也唯有它们才能够足以支撑起我们健康的生活,为你追求更好的生活提供基本的养料。
读文章就如交朋友一样,与优秀的人为伍,终有一天你自己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同样每天浸润在优秀的文章中,慢慢你自己写出的文字也会具有灵气。希望普天下爱读之人读尽天下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