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起在外面吃早餐,小宝看我吃菜包吃得津津有味,就要走了我的菜包。过了一会儿,老大把他的菜包递给了我,让我咬一口。我问他是不是不想吃了,他说他还吃呢,但是看我很想吃的样子,所以就把他的给我吃一口。我瞬间觉得好暖心。想到书上都说,爱就要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意。于是我亲了他的小脸一下,对他说:“我感觉到了,你很爱我,我很开心。我也很爱你。”老大很开心的笑了,然后抱了抱我。
本以为这一次”爱的表达“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但是回家路上老大的提问,让我觉得必须要更加慎重对待这个问题。他问我:“妈妈,是因为我有好吃的愿意跟你分享,还有我画了画都会送给你,所以你很爱我吗?”我有些诧异,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呢?我想,我爱你既不是如此简单,也不用如此复杂。我组织了一下语言,对他说:“当然不是啊。你看,弟弟既不会跟我分享好吃的,也还不会画画送给我,可我还是很爱他啊。我爱你们,就因为你们是我生下来的,是我的孩子。你们让我开心了,或者是惹我生气了,我都一样爱你们。只不过,如果你们对我好,什么都想着我,我会更开心,更幸福啊。就像你和弟弟,你们俩肯定都是很爱我的吧,但是如果我不跟你们发脾气,不大声吼你们,你们会更开心,对吧?”“是啊,是啊,无论怎样我都很爱你的!”
这一次关于“爱”的谈话,到这里结束了,可能老大终于确定了我对他的爱,而心满意足了吧。但是,作为妈妈,我又开始反思了。其实,在还没有俩宝宝的时候,我就从同事口中知道了《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因为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因此在怀了老大之后,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育儿书。而且,尽管后面又看了很多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育儿书,但我还是最推崇这本《无条件养育》。虽然我自觉自己一直是按照这本书中的方式在与两个孩子交流和相处,但是从今天老大提出的这个问题来看,我可能并没有真正做到。
仔细回想了下平时生活中的场景,确实很多举动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只有让妈妈开心,妈妈才会爱他。
一、吝于对孩子表达爱意
不知是不是农村人都不大善于表达爱意,我父母和我之间,连拥抱、牵手都少得可怜,直白地说“我爱你”那更是不可能了。他们的爱意都通过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来表达。到了我和我的儿子们这里,我的潜意识里似乎也无法自然而然地通过拥抱和“我爱你”来表达爱意。我爱他们之心深厚,但是我要表达出来,就是需要有个心理建设的过程,反正总感觉缺少了那种水到渠成、行云流水的感觉。
比如说,有时老大哭了,我知道他这时想要我抱抱他,我也知道我应该赶快上去拥抱他。但是有时我就是跟自己较劲,有时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拉不下脸皮,有时甚至有我去抱了他我就输了的想法。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告诉自己孩子需要我,我才能去抱住他。
虽然自己已经一点一点的在改变,但显然还是很欠缺。哎,希望自己能一天比一天做得好,而我的子孙们,能一辈比一辈更能自然而然的表达爱意。
二、开心与生气两种情况下待孩子反差大
开心时是母慈子孝,很高兴的说“你真棒”,“好可爱”,“我好喜欢你”;等到生气时就横眉冷对,可能气急败坏的说“怎么这么不听话”,“真烦人”。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他就会觉得我只有乖乖的,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才会开心,她开心了才会爱我。而如果我不乖,妈妈就会生气,这样她就不爱我了。
我想,伤人的话还是应该少说或者不说。无论多么生气,希望能克制自己,要对事不对人。被气急了,希望也能平静下来后对孩子说:“儿子,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件事情你做的不对,希望以后不要这样了。”
我知道,这真的很难很难,但是“我爱你,无条件”,不是只用嘴巴说说的,实际行动更加重要。
三、如果你……,我就……
如果你早上不赖床,我就给你买零食吃。如果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你买玩具。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如果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如果你不怎么样,我就不怎么样。这样的话实在太顺口,一不小心就溜出来了。那么孩子做一件事情,到底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还是出于别人的威逼利诱呢?这样的方法经常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我的目的立马就达到了。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做事要么是为了利益,要么是为了规避惩罚,那他还能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吗?最主要的是,孩子会将爱与奖励挂钩,将不爱与惩罚挂钩,他慢慢的感觉不到父母发自真心的无条件的爱了。
如果孩子没有真正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那么一切的赞扬、奖励或者批评、惩罚,都将变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我一直都希望孩子能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遇事不害怕,无论好事坏事都不惧让我们知道,心永远有栖息的地方,可以天地翱翔,也可以蛰伏疗伤。而这些,需要用语言、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我们永远无条件的爱他们。继续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