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在本书中提到“计划什么时候放下手中的活,和计划什么时间工作一样重要。”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合理利用时间和高效完成工作两个特点。
总能看到很多厉害的人,既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又能充分利用私下时间,学习各种技能。把24小时用成48小时,不仅不慌乱,还神采奕奕,富有生活节奏感。
这让我想到了“低勤奋”陷阱。
即,看似很努力,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收获甚微。
不过在一段时间内,这种“低勤奋”状态会麻痹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以为学了“很多”。
一旦真相揭露,之前所以为的便会如泡沫一般,全部崩塌。这时,便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并且觉得“努力没用”。
然而,事实是很可能弄错方法了。
每天早上利用彩排,把自己一天的工作计划理顺,进行工作预热。
然后,设置一个“deadline”,让自己尽可能在期限内完成工作计划。
在工作中,搞清自己的状态变化时段,比如,早上状态最佳,头脑清醒,那么需要动脑且困难的工作安排在早上做;下午状态一般,大脑不那么活跃,那么可以做一些带有重复性质的工作。
再细说,早上的最佳状态中又会有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找到这样的时间段,充分利用。
这叫【张】
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后,剩下的便是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用于学习各种技能以及运动锻炼。
不过切记“贪多嚼不烂”以及“急功近利”,使用单点突破和微习惯,一步步掌握新技能。
这是【驰】
张弛有度,于身于心于脑,皆为好。
『老妪能解』
大道至简、删繁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从中窥得“简单”的重要性。
以前常常听别人说“能用学术语言解释理论的专家是普通专家,能用接地气的方式解释理论的专家才叫牛逼的专家”。
真正吃透理论的人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解释。
通过解释也可以理顺思路,加深思考,进而促进理解。
这点和“理论与实践”颇为相似。(前者是理解和解释)
中国式教育往往是先吃透理论(书本),后进行实践(操作)。
然而有些时候,通过工具或平台,先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有利于复杂理论的理解。
就像学习语言,通过多听多说(实践),形成语感和语言的框架结构,再慢慢的填充内在,这样学起来会更加灵活和有趣。
通俗才能易懂,实践推进真理
『穿插练习』
即,不是在一个既定模式下去学习,而是见招拆招。
学习新公式后立马做题,就像瞬间记忆后立刻听写单词一样,由于没受到干扰,结果都挺不错。不过一旦听写完,不一会儿就忘光了,这便不算是真正的掌握。
不会触类旁通,便无法灵活运用。
我们看书也是同理,需要齐开多卷,多多质疑,并且真正的融会贯通。
穿插练习,利于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参考书目:《学习之道》[美]芭芭拉·奥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