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教育,我们被秘密的灌输了关于环保的各种没有被说出来的观念,看上去很理性,实际上很难说。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是尝试用自己的逻辑去击破最表面的错误。
迷思1:先发展,再环保,这里的发展特指经济发展。这个观念似乎传达了这么几层意思:发展是目的,环保是点缀;环保是有碍于发展的;发展的优先级优于环保或者说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比环保的需求高;环保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先发展,再环保”的观念,不仅演变成了民族主义的工具,也演变成了企业家们的经营信条。怀抱这个观念阻碍我们从更全面、更高的视角去寻求发展,也会束缚我们的创造力。另外不得不说,提这个并不能够激励人,不管是对掌权者、企业主还是公众、消费者。同时,真正要从实际行动中挑战这个观念的民族和企业主,需要花双倍的力气,并且怀抱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中,如果公众首先摒弃这个观念,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转变。
迷思2:好的环境长的像高尔夫球场一样。这是很有趣的在日本的研究,95%的大学生在被测试环保代表的图景时,选择了高尔夫球场一样的大片草地、整齐的河道,而不是那个充满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在面向公众造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媒体、企业主给他们的是“绿色城市”。这个的后果是,公众选择保护的是少部分群体(把那些和我们命运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等隔离开来)的利益,可能反而保护不了环境。
迷思3: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试想,当一个孩子被传达了环保理念后,并且开始努力采取一些行动的时候,他会面临什么?我们的家长、老师是会激励他持续不断的做下去还是劝他放弃,先顾学习。这个劝说的潜台词很多时候都跟个人力量有限的信念有关。真的是这样吗?看看真实的社会,那些环保记者,凭借一己之力,更深入的调研,更理性的思考成为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更不用提还有很多活跃的环保NGO,以及那些已经进入环保产业并且得到甜头的企业。从这方面来看,就环保而言我们做的不多,宣传的也太少。
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我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无知,同时也给我勇气去寻找答案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