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
宝贝儿子好!
你的关键词:六一端午隔日、快乐传统兼得、日记心得对比、不忘感恩师长、教育化民成俗、家庭学校社会。
妹妹关键词:白衬衣举画作、小花绿叶衬托、豆子加枣有肉、绿条粽子八个、妈看照片中瘦、爸赞减重园牛。
爸爸关键词:信后陪妮万步、绿道只留地灯、家读好的教育、鲍师文化感触、楼老以文化人、传统大师根正、晨休妮自雨跟、俩粽黄瓜豆浆、坐柜卡座支脚、窗外雨撒松林。
写这封信的时候,爸爸正坐在,卡座边上的茶柜上,静静地望着,窗外被雨撒洗的,静谧的松林。
松林间,偶有鸟叫。松林下,草有绿黄。
虽然有些担心,窗外楼下,后边菜地,会有人查看菜园,打破自己的沉思静看,但爸爸还是经不住,这雨中美好景象的吸引,舍不得起身下地,回坐餐椅。
这封信的次序,已数到了三位数中,最大的一个。爸爸的心跳,居然为此,紊乱了几秒。内心泛起了,一小阵雀跃。
言归正传,依旧从昨天写起。
昨天傍晚,爸爸匆匆写完信之后,陪着妈妈,简单吃了一点晚餐,茄丝配杂米,外加一个冰凉西红柿。
虽然心中,对刚放进冰箱的粽子,颇为挂念,但爸爸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不可贪食。
楼宇烈老先生,在《应化物,而不被物化》中,谈到中国传统的养生,就是节制欲望。
楼老说,《黄帝内经》里讲,人要想长寿,第一条就是节制饮食。食物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而不是被用来,奴役人的。
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被食物给奴役了。
爸爸妈妈节制自己,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方面,是想给你们做一个,懂得节制欲望的父母。
爸爸深知,自己的样子,会直接被你们复制。因此,爸爸要保持一个,中华父母,该有的样子。
晚餐过后,透过窗外松林,照进餐厅的阳光,依然热烈。
爸爸妈妈看了一下时间,六点四十,便决定立即出门,争取早去早回。
刚上绿道,走了一百米左右,爸爸看见,绿道外的景观林中,插着一个醒目的,红底黄字标记牌,写有“临汾市”,便心生疑惑。
走了没多远,累似的牌子,一个接着一个,间断的出现在,绿道外围。
哦,爸爸想起来了,这些牌子,可能跟即将要举办的,山西首届森林旅游节有关。
妈妈一整天,只顾在家忙着包粽子,做家务,因此微信步数的起点,近乎为零。
爸爸加班一天,未能给妈妈搭手帮忙。
因此,我们两个,在步行到犁镜之后,决定再往前多走一段,以陪妈妈,把步数凑够一万。
不知怎地,绿道的路灯,最近几晚都没有点亮,只剩绿道边上,彩色的地灯,闪烁着一闪一闪,刺眼的亮光。
返回至起点之后,我们又到荧光大道上,陪妈妈补了几圈,凑足了一万步。
回家后,爸爸拿了一本,刚到家几天的《好的教育》,坐在沙发上读。
鲍鹏山老师,在讲“你有没有被文化”时,帮我们解读了“文化”一词。
鲍老师这样说。
文化是流淌在人的血液里的,文化与人,不是它与我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一种自我关系——“我”有没有被“文化”?
这时的“文化”,不再是名词,而是动词。
一个人,被文化的最高的境界,不是一个人“有文化”,而是人本身。
比如孔子本身,就是文化,他的教养、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一言一行,就是文化。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人生的格言,他做出来的事,就是人生的榜样,行为世范,世上楷模。
所以文化这个词,是不能与人分开的。人如果跟文化分开,或者说,一个人完全没文化,这个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
因为,人跟动物之间的基本区别,就是,人是被“文化”过的,而动物没有,也不会有。
当一个人,有是非观的时候,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必须放在“是非”下来判断,放到“美丑”中来审视,他就被“文化”了。
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没文化的,只有文化的高低层次不同而已,只有被“文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文化”作为一个动词,就是指一个人,在精神上,被文明化。
文化境界最高的如孔子,便是圣人;文化境界很低的,就是小人。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承文化,让更多的受教育者“被文化”。
鲍老师的说法,和楼宇烈教授的说法,完全一致。
楼宇烈老先生,在讲文化时,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以什么文,来化人呢?就是咱们昨天,引用楼宇烈老先生,推荐的九本经典。
咱们中华文明,能传承数千年而不中断,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大集体,是被文化过的文明人。
因此,温铁军老师经常说,现在能称得上文明国家的,只剩咱们中国了。
以西方为首,推崇的弱肉强食价值观,是不符合文明国家标准的。
他们强调的,是征服,是不断向外界索取,而我们的文明,是要求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内向性的,是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的。
而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才是人类走向未来,最终极的正道。
真心希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能回归人类正道,通过律己文明,来教化自己的国家,终止对别国的物质掠夺,终止对别国人民的间接屠戮。
回到鲍鹏山教授和楼宇烈教授,谈一下咱们当前的教育困境。
咱们的传统文明,既然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当然给了我们,教育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楼宇烈教授,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中,介绍“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这一句话时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目的并不是阐述一些知识,传授一些技能,而是要通过教育,来陶冶人的性情,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化民成俗。如果通过教育,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民众能自觉自律,法律就会成为道德规范的辅助。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首先要,提升个人修养,进而教化社会大众,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人如何做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目前,爸爸正在通过,餐餐读论语,来教育自己做人做事,来提高自己被文化的程度。
爸爸被文化程度的高低,就是你们被文化的起点。
祝咱们,都能成功被文化,用实践来书写,符合中华传统的“中国人”。
今天,妈妈上班,爸爸休息。
在下午接你们放学回家之前,爸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写信记录日常、心得,以便等你们回家之后,留有足够多的时间,采访你们,关注你们,欣赏你们。
哦,爸爸差点忘了,发表一下,看你第九篇日记后的心得。
昨天上午,妈妈说,曹老师发了一个朋友圈,包含一份,你写的儿童节心得。
爸爸赶紧翻找微信朋友圈,找到曹老师前天发的朋友圈。
由于,你不允许爸爸偷看,你让爸爸帮忙保存的日记,因此,对于曹老师发的,这张你的日记照片,爸爸倍加珍惜。
你在日记中,写了很多短句,读起来很顺畅,一点也不噎人。
最令爸爸记忆深刻的,就是你在赞叹新学道儿童节的同时,非常及时的,对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表达了感恩。
你能常怀感恩之心,让爸爸对你的未来,豪不担忧。
楼宇烈教授告诉我们,要常存四心,“慈悲心、欢喜心、感恩心、平常心”。
爸爸能从,你最近的言行中,真切的感受到,这四心,在你身上,闪闪发亮。
这让爸爸,对你的人生,充满了想象。
有如此放光的现在,何愁未知的未来呢?
咱们下午见吧!
爱你的爸爸!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