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最具励志传奇色彩的皇帝,恐怕最符合的莫过于朱元璋了。
朱元璋从一介贫民登上皇帝的宝座,其中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钟离东乡(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赤贫如洗的佃农家庭,当时正处于蒙元王朝统治的黑暗时期。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的各个部落,创建了蒙古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刚开始的时候,蒙古统治者还信任和重用汉人官员,后来在1262年,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开战,不料益都行省平章乘机反叛,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
随后,忽必烈制定了一系列的抑汉措施,并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为蒙古人,二等人为色目人,三等人为汉人,四等人为南人。汉人与南人地位最为低下,因此处处受尽压迫和歧视。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时,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已经成年,以垦荒种田为生,日子还算过得去,三个儿子也都娶上了媳妇,在当时的环境下,已是不容易。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三,娶了南宋大将张世杰的亲兵陈公的小女儿,就是朱元璋的母亲陈氏。
不久后朱初一去世,家中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朱五四与大哥朱五一商量着搬家,因为全家靠种田为生,在等级制度的打压下,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租种别人的,田主都是将贫瘠的土地租给他们,等到田地被种的肥熟之后,就以各种借口涨租或干脆不租。可想而知,朱家的生活肯定是一贫如洗。
在几经辗转的折腾搬家过程中,朱元璋出生了,朱元璋是家中的老幺,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常年的种田生活反而是食不果腹。小小年纪的朱元璋或许还不明白生活的艰辛,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能感受到生存的不易。
可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朱元璋的父母还曾经送他去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识得了不少的字,也预示了朱元璋注定会走上与哥哥姐姐不同的道路。后面的几年,姐姐已经出嫁,大哥娶了媳妇,二哥三哥给做了上门女婿。
天不如人愿,即便是全家努力的耕种,却还是抵不过天灾。自1334年开始,各地频繁的发生洪涝灾害、大旱、黄河泛滥、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真可谓天要灭元朝。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二嫂、三嫂、二哥的儿子相继病故。大姐一家全都离世,二姐也不在了。
这还不是最惨的,朱元璋的老家在瘟疫爆发期间,几乎天天都有死去的人。更为打击的是,在一月之内,先是六十四岁的父亲朱五四染病去世,接着是大哥朱重四,大哥的儿子朱圣保紧跟着父亲走了,五十九岁的母亲陈氏也难逃劫难,撇下未成家的朱元璋,没过几天也撒手人寰。
一个月之内,接连死了四位至亲之人,这对当时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相当于天塌下来了。在饥寒交迫的悲惨环境下,在心惊胆战与瘟疫战斗的过程中,还要经受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打击,可想而知朱元璋当时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惨心情。
亲人走后,总得找个地方好好安葬吧,可就连这样的条件都极其艰难,因为没有可安葬的坟地,为了求得一块坟地,还被人羞辱一番。幸而有好心人把自家的一块坟地送给了朱家,这才得以把亲人埋葬。
逝者已去,可活着的人还是要坚强的活下去。后来家里仅剩的几口人为了糊口都离开了家乡,只剩下了朱元璋跟二哥。
连续的自然灾害令庄稼颗粒无收,连草根树皮都被人吃光了,后来兄弟俩没办法,只得各自逃荒,当时的朱元璋只有十六岁,就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在那时天天死人的环境下,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远了。所以兄弟俩相互拥抱嚎啕大哭,十分不舍。
连最后的亲人都要离去,从此以后只剩自己孤身一人,想想当时朱元璋所承受的痛苦。不仅孤立无援,而且还是前路漫漫,生死未卜。
也是朱元璋命不该绝,邻居汪大娘见着实在可怜,就把朱元璋送到了附近的皇觉寺,托付给了自己熟悉的一位叫高斌的法师,希望能有口饭吃。
可谁知,连这样一点小小的安身之所,上天都要收回。因为连皇觉寺都没有饭吃了,可怜才入寺五十多天的朱元璋,什么都还没有学会,就要独自出去游方化缘。
将近四年的时间,朱元璋都在外风餐露宿。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正是有这段经历,让朱元璋开拓视野、锻炼意志,为他后来成为明朝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结束了游方生活,回到家乡后,正值家乡出现了起义的红巾军。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投奔了当时的红巾军,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中,至此开始了一步步登上帝王宝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