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子,好长时间不见了,毕业了吧?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我儿子找了一个在上海的工作,要是你们在一起工作就好了,还可以相互照应的。”
“嗯,叔,我快毕业了,工作还没找呢,我打算继续往上读。”
……
“妈,我有可能还要再读上五六年的书,家里可以吗?”
“你要是想读,你就读吧。”说完,妈妈就默默走进房间了。
……
2017年,我,22岁,未婚,无经济来源,没房没车,工作:学生。
今年6月份,我本科毕业,之后可能又是五六年的读书。
2022年(或许更久),我,27,未婚,无经济来源,没房没车,工作:自由职业。
瞧,最悲观的五年后,我依然还是一个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钱的人,我还是无法让年老的父母免于奔波,免于眼色。
我都20多岁了,一个即将要奔三的人,还“深陷”校园的“囹圄”,无法自拔……
读研带来的罪恶感正深深地侵蚀我。
前不久,我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主题关于“2017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复试、调剂须知”,觉得写的很不错,就分享到高中班群,希望能给考研的同学一点干货。
然而事与愿违,群里突然有个人冒出来说:“你们这些保研的够了。”
忽然明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读研是一件很高兴、骄傲的事情。
事实上,本科出身带来的问题,以及专业就业前景的担忧,是很大一部分造成我们还想继续往上读的抉择,此外加上读书人自身带有的孤傲感,以及对今后的人生不想碌碌无为,但又没有更大更好的平台可以让一个本科生大展拳脚,毕竟马云是少数,成功的只是沧海一粟,也就别提普通大学、专科出身的同学可以很好地就业了!所以很多人会十分无奈的继续读研深造,哪有那么多科研热爱心,无非也就是混一口饭吃吧。这都是自嘲。
好朋友公子从去年保完研后就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法摆脱的困惑之中,她有点后悔当初直博的想法。
要知道她可是保到了浙江大学直博啊!此外她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二,各种竞赛都有获奖,每年拿奖学金拿到手软,而且人家在本科阶段科研能力非常出色,已经发了四篇SCI,一篇中文核心,这对于一个弱小的南方小女生而言,已经是到了常人无法匹及的地步了。
可是她却在保研后深陷读研正不正确的泥沼中,她和我说,袋子啊,你知道,我读完书出来就27了,已经是大龄剩女了,而且还戴着女博士的自动屏蔽大好青年靠近的光圈,我该如何是好,那个时候父母已经很老了,和他们同年的都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可我,也许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甚至一份可以谈婚论嫁的感情都还没有出现,可是如果叫我放弃读博,我却又好不心甘,我真的无法想象一辈子困在那个舒适圈里,每天睁开眼,都是一模一样的景象,这样的日子对我而言如同噩梦,可是读研,却又好令家里人尴尬。
女博士——介于男和女之间的第三种生物。
实验室的格格小公举开始每天昼出夜归,因为她给自己找了好几份兼职,她要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筹备好足够的资金,这样就不需要再倚赖父母,她说,作为一个女生,二十好几了,还要伸手向爸妈要钱真的很难为情。
老姐突然有一天和我说:弟,我真的好后悔为什么当初不选择读专硕,为什么要二战,为什么还有要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爸妈都是快年过半百的人了,还要继续供我们俩读书,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作为长女,真的太自私了!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摆在你我面前,无法跳过去。
也很难怪,有人说科研是属于贵族阶级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的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的大学回报率,指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被高估了。所以,目前人们在受完所有教育后获得的经济回报、职业地位中,只有1/3真正来自校内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带来的。
因此,李宏斌教授说,在剔除掉学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因素以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
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一辈子怎么活?未来很迷茫,是要梦想还是先挣面包?
我想:继续读书,是绝大部分人想要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
可是糟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似专注于一件事上,时间多得连自己都相信自己一直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实很多人是因为抵御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极大的空虚感或者是因为随大流认为这件事自己也要跟着去完成,才迫不得已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是不是真的在这个时间段里,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于此,自己也模棱两可。但是只要自己是坐在那里的,看起来是在为这个目标而踽踽独行的,心中就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感来抵御那些躁动不安的情绪。让自己麻醉自己也宣告他人,其实我是在为了这件事而倾尽全力的,你看我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就知道了。
你是真的想读书,还是只是想暂时远离就业压力呢?
如果是后者,那你就错了。
读书深造真的会是一件折磨心智,压力山大的事情。
科研狗的日常很忙碌,也很辛苦,有时候也很无奈的调侃一下自己:
听说现在房价比天高,但哥毫不在意,因为哥也是有房一族。图书馆是哥的书房兼卧室,实验室是哥的卧室兼厨房。
都言黄莲苦,谁解其中味?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一段话,“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
我都20多岁了,现在还在读书。
未来五六年内,我仍然还在读书。
然而这又怎样?
我知道,过了22,读书深造,工作,结婚真的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它是整个家庭的事情。
我也明白,读研的背后是父母的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我更懂得,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而易举可以成功的,科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可能你花上五六年的时间,还是得不到一个比较好的实验结果,“颜宁”很少,“冷板凳”——基础研究还是需要有人去“坐”,也许你这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在世界顶级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上展示自己的实验研究成果。
我当然也知道,之后你的人生会面临毕业,答辩等各种难关,而有可能很不幸的是,你以为读研读博,给你带来的会是很丰厚的薪金待遇,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工资和工作了很多年的本科生、专科生抑或是几乎高中就毕业的人一样的时候,甚至更低的时候,你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你的世界观会彻底颠覆。
Oh,God,这书读的有什么用?
但是,亲爱的,别急,你读的书总有一天会在时光的罅缝里熠熠生辉。
我们说“读书”,绝对不是传统意义的学校学习,它既是单纯意义上的多读书,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多渠道信息收集。读书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的言语,去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而不读书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愚昧的“铜匠”、贪心的“特派员”。
科研是一条漫长的路,读书也终究是一个人的修行,修行的路上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真的也很难。
其实20多岁了,你还在读书,做研究,做学问,真的没有关系,无论你是迫于就业压力,还是真的怀有一颗对科研世界的热忱,真的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这条路,你犹犹豫豫,老了,你都挺不起腰杆,和你的孙子吼一声:你爷爷,当年可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好汉啊!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嗯,今年我22了,我还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