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还会听戏曲!部分老年人?学戏曲的人?戏曲世家的孩子?
现在喜欢戏曲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不知道等现在的这一批老人去世后,不知还会有多少人听戏。
昨天参加了一个戏曲晚会,确切的说应该是弘扬焦裕禄精神晚会,可是节目里百分之九十的都跟焦裕禄没有关系,都是戏曲,而且大都是独唱唱段。也就是说,基本没有服装,没有没有舞台效果,没有炫彩的灯光,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生巴巴的唱。原谅我用了“生巴巴”这个词,因为这种形式的演唱,即使换做一个极有名气的歌星,下面坐的全是他的粉丝,他就这样干唱两个小时,我相信人们都会审美疲劳,更何况是一些人们不很熟悉的戏曲演员。于是乎,原本只有三成上座率的剧院,到结束时只剩下了寥寥的几十人。
我是一个基本不懂戏曲的人,我小时候爷爷很喜欢听。每当附近的庙会上或者其他场合搭台唱戏他都会带着我去看。当时的我只是喜欢热闹,喜欢台下人多的热闹,也喜欢台上演员华丽的穿着打扮走来蹦去的热闹。到后来,爷爷年岁大了,我也长大了,也就很少和他一起去戏台前听戏了。原来我一直不明白戏曲的美感在哪,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这种东西。聒噪的乐器伴奏、像蝉叫一样高分贝的唱腔,怎么听怎么觉得烦。
最近由于工作的需要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戏曲晚会,因为没办法逃离现场只能想办法找个理由让自己去接受它,于是就在忙碌的空档很认真的听演员的演唱,看他们的表演,久而久之真觉得戏曲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它和歌曲一样,用各种唱腔语调去表达情感,抑扬顿挫、千回百转的,很有意思,很好听。一般一段戏曲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们所唱的就是故事中某个人物在某个场景里所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称戏曲家叫“戏曲演员”而不是“戏曲歌手”。这就又涉及到了戏曲表演,戏曲表演个电影电视表演不同的是,在拍电影时,你可以一个表情演无数次,最终将演的好的那一次剪辑下来拼凑成电影或电视剧呈现在荧幕上。戏曲表演就是一时、一瞬的事儿,没有重来一说。所以,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除了唱之外都很卖力的在表演,一个动作,表情,一个眼神,都尽可能的融入到角色里,并做到极致。当你真的认真看一个好的戏曲演员的表演你真的会被他的表演所打动,甚至这种感动比电影要直接的多,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演员,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隔着屏幕冷冰冰的摆拍的演员。就像,现场歌星音乐会比歌曲MV更能触动人。
再回过头来说说昨晚的那场戏曲晚会,演员都可以称作上是名角儿,基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在表演时背景屏上播放都是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或者其他电视台参见演出时的录像(在我看来,这分明是一种不自信的象征,好演绝不会一直拿过去说事)。可是台下的观众却不是很给面子,一会儿走几个,一会儿又走几个,到结束时,本来就不多的观众几乎都快走完了。当时我想,这些还都是自称爱好,并且能听上几段戏曲的老年人观众呢,要换做年轻人,要换做十年、二十年后,戏曲还有人看吗?
在现场的时候和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姨聊天,她说这次戏曲晚会办的不好,没有把演唱的唱词打在屏幕上。她自称是一个京剧的戏迷,她说她之所以迷京剧一个是因为京剧的唱腔好听,再一个就是老的京剧段子的唱词特别美,这次演出没有把唱词打出来很多时候不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也少了很多味道。现场还有很多喊着音响声音太大、演员服装不到位的“戏迷”。
当然,戏曲晚会办的不是很出色是没有留住这些“老戏迷”的原因,但是是不是他们本身就不是特别喜欢戏曲,不是很懂戏曲呢。未来戏曲又该怎么走?为什么同为拥有上千年历史舞台剧的欧洲歌剧是高端的艺术形式,而中国戏曲却少人问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