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记忆
大家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这就是说要在一年的开始和一天的开头做最重要的事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著作《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一辑中前几篇文章,我才明白,这正是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的体现。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学习材料中各部分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比中间部分要好。这可能是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此,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有时我们会发现,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真正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记忆,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老师懂得了系列位置效应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
在我们开始讲述一堂课时,也就是在达到开始阶段的高效期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境等方式来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千万注意避免把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或者收发作业等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活动上。 本节课讲述的新知识和技巧应该在这一阶段教授,因为这段时间呈现的信息最容易被学生记住。而且这段时间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如果老师用这段时间来考察学生是否知道某些知识,一些错误的答案也很可能会被牢牢的记住。
我们在一节课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 此时刚才学习过的内容已不再是新的,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将他们组织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而在一节课结尾的宝贵时间也就是第二个高效期,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我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是40或者45分钟,而大于20分钟以上的学习时间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可以分为高效、低沉、高效三个阶段,且课时越长,低沉期占的比重就会越大。所以我们可以把一节课划分为两大块,在课程过半时进行一些休息,比如讲个简单的笑话或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高效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课上的时间吸收知识。
为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在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的位置,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诵,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且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若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也就是低沉期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那么一个人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呢?刘教授总结出了7士2的法则。 即一般人在短时间内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这就是神奇的7士2效应。 这个神奇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特别是要求学生背诵长篇诗词文章的时候, 把长的内容切成合适的短时记忆的分量来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段落接在一起,就可以记下一段长篇的完整内容了,也就是短背比长背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我们上课的时候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超过七个,这样的话,学生学的容易,学的有意义。
好的方法就是神奇。了解了记忆的神奇,掌握了记忆的规律,如果能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并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省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来处理更有意义的任务,从而变成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者或者是教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