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们说起考试,很多人都厌烦。的确,从小学到大学,考试不断,考蒙了老师,也考糊了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的考试,还要参加许多校外的考试,诸如美术,音乐,数奥等等。从学校出来后,各种考试的大山更加沉重地压在人们身上。别说想当公务员要考试,就是想去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也要考试。反正现在是逢录必考,考熟拉倒。参加工作后,为了评职称或者晋级,仍要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可以说,考试已经成为许多年轻或不年轻人的家常便饭,也成了不少人谋生的利器。如今,考试已经成了一门经济。每年的考试经济产生的效益那是相当可观。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不光现在重视考试,重视分数,我们那会儿也同样,因为只有分数才是检验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最有效的手段。记得,在我上小学不久,就听到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顺口溜。可见分数至上的观念由来已久。但是我感觉,那时对分数的重视和现在有着本质的不同。
好像是在我们上小学一个月后,马老师突然说要考试。马老师说,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同学们学习的怎么样,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不为了别的。大家不用紧张,认真答题就行了。
那会儿的小考也没有试卷,老师让大家在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算考卷了。马老师让大家把书合上,她开始念生字。她念一个,我们背写一个。考汉语拼音时,她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我们把字抄在纸上,再把拼音标注在字上面。考算术时,老师先把考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再抄在纸上,抄一道做一道。当然,考题都很简单。算术的考题都是十以内的加减法。上午考的,下午就发了卷子。我的语文和算术都考了100。
下午放学回家,刘伯伯正好在我家。他看了我的试卷,说考了双百,好,伯伯要奖励你。我以为他就是说说拉倒,没想到,第二天他就给我把奖品带来了,是两枝铅笔,两个作业本,语文、算术各一个。他说,伯伯说话算话。男子汉就要说话算话。刘伯伯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记住了,男子汉就要说话算话。
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那么简单的题,也有不及格的同学。对这些同学,老师一点也不歧视,而是主动帮助,还去家访,了解他们学习落后的情况。有一位男同学,家里孩子多,负担较重,影响了学习。马老师了解后时常抽空去他家里帮他母亲干活,他母亲很感动,还给学校送了一面锦旗。
那会儿,学校还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特别是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后,老师让大家结成对子,在学习上相互帮助。记得我也和一个同学结成了对子,有一阵,我们时不时就在一起讨论问题,相互启发。后来,这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老师还表扬了我们。
当时学校和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现在看来,这样的理念过于理想化,因为人和人必定是有差异的,不可能大家齐步走。但就是这种理想化的理念,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到温暖,让每一个人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这可能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影响吧。
对考试,那会儿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通过考试可以显摆显摆自己,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每当听到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念考试成绩时,自己都是很高兴的。当然,后来也有考的不好的时候。考的不好,自然也就不想听老师念考试成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