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应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怨天尤人的“妇人”(与性别无关),抱怨领导的缺德、孩子的顽闹、老公的懒惰、婆婆的闲置等等等等,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时而让人同情,时而遭人打击,我,每次只是路过。
的确,在中国,在这样的社会下,怨妇是很容易产生的。那么,究竟谁是这中“产品”的“制造商”呢?
小A是体制内的一名普通员工,每月同一天接收着固定数字的银行短信,每天除了不怎么动大脑的点点鼠标之外,就开始各种八婆,扒同事、扒领导,每当和同伴开始撕某某时,这个同伴简直立刻变身她的孪生姊妹了。然而,当她和下一个同伴再八卦时,那个你以为的“孪生”可能已经变成“同父异母”了。最神奇的是,她每天都能和同事“批斗”领导几句,但每天你都能见她挽着领导的胳膊从眼前飘过,这,不是你轻易能学来的。
其实,小A在向你抱怨谁谁谁的时候,你的心理是不是也会被同化过去,知根知底的不用说,如果对其了解一般,那么你很容易就被她的观念定性了。就算,你很了解一个人,而她所说的事情会不会让你改变对其的看法,这都很难说。人是“游动”的,人心更是难测。有些事,有些人,还是亲身经历比较好,不要让无端的言语消耗自己识别真伪的能力。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天天向我们哭穷,在我们看来,她的确是勤俭节约,但是她的老公,已经让我们吐槽到无力。她对公婆老公邻居总是满心抱怨,甚至上下班坐的地铁也没有一次舒心过。我们也曾给她“指点一二”,然,人家心里的算珠早已拨盘好了。其实,她的怨气都是来源于他人吗,并不是。只能用我特别喜欢一句来说: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知道,她每天向我们抱怨,也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宣泄,因为她的圈子就在这里,回去以后依旧要照样生活。而与我们,也只不过每天多了几分钟的负能量而已。漫漫人生路上,谁都不愿意从一个懵懂少女变成一个处处吐槽的黄脸婆。或许我们让自己能够经济独立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格独立。放开自己的眼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打造一点自己的空间,多吸收一些正能量,这样的寄托才不会觉得空无。
看到这里,你的脑海了是不是浮出了某某或某某某的怨容了。
人生的喜怒哀乐在所难免,我们不是说笑人,亦不必做苦难者。凡事适可而止,大喜大悲,无益也。
远离身边的怨者,也不要做他人身边的“吸血鬼”。毕竟这个社会持正能量,方能走得更长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