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赶上感恩节小长假,老公在家办公了四天,又休息了四天。小D对于老公一直对着的电脑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每天都是各种借口就是想走到爸爸身边,然后趁其不备,用手去摸一下键盘,如果还能敲上几下,那就是“赚到”了,会自己偷偷乐好久。我们俩,特别是老公,一直都特别严肃地在告诉她,这是爸爸工作用的,小D不能随便碰。
周六的早上,老公在里屋,突然他听到客厅一声大响,我脱口而出,“啊,电脑!”老公边急冲冲地跑出来边说,“小D,告诉过你好几遍了,爸爸电脑里有重要的文件,你不能碰”。出来后,他才发现,其实是我被电脑的接线板绊了一跤,好在我接住了电脑。
这时,老公这才意识到了什么,看了看正在游戏垫上一脸无辜又委屈的小D,向我吐了吐舌头,准备往里屋走。我在一旁悄悄地提醒了一句,“你难道不该和女儿道歉吗?”老公停下了脚步,走到小D跟前,蹲下来说,“对不起,Dorothy,但如果不是你之前一直想要玩爸爸电脑,爸爸也不会错怪你。”
为人父母,你可曾给孩子道歉过?
那天晚上我和老公聊起了白天发生的一幕,老公和我说,平时遇到小D做错事时,我们都会教育她,让她学着道歉。但说实话,白天当我提醒他去道歉时,他内心还是有过犹豫的。他说犹豫的背后还是自己根深蒂固的“大家长”心理,觉得父母怎么会有错,觉得父母和孩子道歉很尴尬,觉得父母和孩子道歉就失去了“威信”。
其实我特别理解老公说的感受,我们的父母从小到大不曾对我们说过“我爱你”,更不曾说过“对不起”。记得我青春期时曾被妈妈误解过特别气愤难过,我妈妈当时就和我说,“你要怎样,难道还要我和你说对不起吗?”
虽然我很爱很爱我的妈妈,但那句话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疑惑,为什么大人错了就可以不道歉,而我却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如何道歉,那句话似乎才成了青春期我和妈妈隔阂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的我们也许已经学会了对孩子大声说出“我爱你”,却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自如地对孩子说“对不起”。 但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对不起”却是那么重要,它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对和错,教会孩子如何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是教会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
但是说“对不起”不一定是真正的道歉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也许会想,还好我一直对孩子说“对不起”的,但是从我的定义来说,有些“对不起”并不是真正的道歉,我老公的那个“对不起”也不是真正的道歉。
“对不起,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这不是道歉,这只是我们建立规矩的客套;
“对不起,妈妈不该骂你,但妈妈也是为了你好”,这不是道歉,这是我们在给自己找借口;
“对不起我不该对你发脾气,但如果你乖乖吃饭我也不会发脾气”,这也不是道歉,这是变相地将指责重新转移给孩子(老公的道歉就有点这样的意思)。
真正的道歉应该是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做错了什么,指出自己哪个行为是错误的,“对不起,宝贝,妈妈今天不该对你大吼大叫”。没有借口,即使你的吼叫也许的确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引发,但错了就是错了。这样的道歉,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正的道歉应该和孩子分享父母准备如何做来防止今后这个行为的再次发生,“妈妈也在努力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妈妈尽量做到不乱发脾气,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了,妈妈会离开你一会冷静一下”。这样的道歉,我们在告诉孩子,错了没有关系,但犯错后,我们每个人都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把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道歉应该请求孩子的原谅,“你说这样行吗?你能原谅妈妈吗?妈妈想抱抱你,谢谢你的谅解”。这样的道歉,我们在告诉孩子,请求他人宽恕是修补关系很关键的方式,而愿意宽恕他人,是我们对他人的宽容,也是提高自己同理心的修为。
对我来说,真正的道歉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三点。
当父母学会真正的道歉时,我们可以影响孩子很多
最关键的是,当我们开始对孩子真正道歉时,我们其实是在学习自我接纳,我们在摘掉“完美父母”的帽子,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可以很厉害但也不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我们需要去接纳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多样性。
当我们愿意用这样的姿态来面对错误时,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犯错并不意味着示弱。当我们有勇气来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和勇敢。
当我们愿意如此真诚地向孩子请求谅解时,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人只有足够接纳自我,才能有这个自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有勇气请求宽恕。而这一切都是自尊的基础,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如果说,“我爱你”,这三个字滋养着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拥有力量去面对今后人生的风雨而无所畏惧;
那么,“对不起”,这三个字将会释放孩子的恐惧,让孩子具备勇气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他人和不完美的世界。
愿我们都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心地说出“我爱你”,仿佛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
愿我们都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出“对不起”,仿佛每一次都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