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动静的QQ群。小学的。
有人在说:“你们结婚的时候我儿子该上小学了吧。”
点进去看,照片上一个美艳的女人,亲吻着儿子的小脸蛋。于是不一会儿群里就炸开了。有熟悉的人一眼便认出了她。那个当年不满十二岁就跟老师骂街的女生。
我默默地退出了群聊。
我读高二那年,有个几乎被我忘记的小学同学告诉我说,她要结婚了。她给我发跟男朋友的结婚照,传统的黑西装,白纱裙。唯一不合格调的就是她整齐的刘海。我看着照片发呆,良久。
妈妈见我看得出神,凑过来说,这是你小学时候用尺子弄伤人家额头的那个女孩。呵,没人能想象我当时的表情。
他们的人生这么早就有了归宿。
怎么,跟你一样大的人就有结婚生子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突然就老了呢。
我把当时的感慨留到现在。说实话,依然没什么感觉。我身边的人大都还在为单身发愁,有的甚至都还没有谈过恋爱。有人每天看着动漫,听着音乐,打游戏,学习。总之只要在学校,时间就不会改变这一切,你可以一直单纯且兀自在青春里享受着而不必去关心谁已经先走出多远,谁已然不再年少。因为人们大都把从快速发育到步入社会之前这一段时光笼统地称作青春。换句话说,你只要不进入社会,你的青春期会一直延长。
有人直到三十岁,一直赖在学校学习。他完全有资格大声告诉你,这就是青春。可有人在身体刚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就结婚了,在你还每天啃书本,上晚自习的时候就已经照顾好孩子和衣而睡了,他跟你年龄相仿,你还在青春期,他已经不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年龄再也不是判断一个人长大与否的标准。
去年寒假时候去参加聚会,有人开车停在门外。西装革履,好生有范儿。听说这位早早毕业,用别人还在读书的时间脱胎换骨,如今负责几家大超市的日常供货。生意风生水起。提及如今状况,这位老板同学害羞地说,他很早就不读书了,一直在外边做生意,苦。其他人都还在读书,但是只能看到他如今的样子,没人会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跟他赚的钱比较。人各有志,各不相同。
流行心灵鸡汤的时候,有人把自己对生命的意识放得无限大,生活中到处都有关于青春,关于生命的字眼。一些特殊的传奇故事总是能发光发亮,激励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感慨,受到启发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我们在心中默念着马云曾经也是一无所有,努力奋斗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是有人奋斗久了毫无起色。或许这时候又受到启发,才明白做自己就好。
如今的鸡汤没那么大威力了,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言论都各有势力,逐渐向平衡发展。比如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后立马就会有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世界那么大,可我只想回家。虽然你不再相信鸡汤,可是纷纷攘攘的言论,千变万化的关于生命生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左右你的心神。
不错,如今人最爱听的话大概就是:做自己就好。
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状态。比如那些早早脱离青春,步入社会的同龄人。当他们脑子里不再想着学习,不再追剧追动漫的时候,作为社会人的他们自然要比停留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更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环境中有各自的目标,而明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更加坦然地做自己。所以那么年轻就晒自己儿子照片的女生依然可以笑的很灿烂,如果她的目标就是早些结婚生子,她不会对自己短暂的青春有所谓的遗憾。而那个老板同学或许会在心里自信地想,自己曾经放弃学业,如今可以比其他人早些成家立业。如果他的目标就是赚钱,他便会很坦然地在社会环境中做自己,而不去羡慕别人的学历。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诠释。
学生时代的我们,读书,游戏,思考。
我们穿梭在校园中,乐此不疲地讨论着电影与游戏,我们还在为考试发愁,还在安分与躁动中兜兜转转,停留在生活表层的喜怒哀乐与内心蓬勃生长的对未来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时常也叫人既迷茫又洒脱。当我们站在社会实践之外向内窥探,当我们积极地想象着所谓束缚之外的世界的时候,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状态就会变成最鲜明的对比,迫使我们在对比中做出改变。想想余秋雨先生那句:“寻找远方的自己,创造圈外的生命。”就是那份渴望。
身处社会的人,奔波,奋斗,经营生活。有人或许不再向往诗与远方,他们正在营造自己的田园,或者已然实现了梦想。安稳不代表消极颓败,跋涉也并非在浪费时间,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最好的状态。
因为环境不同,目标不同,状态就各不相同。
可时间高高在上,俯视众生。它会给人公平,让每个人都在共同的时间里或早或晚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并自信且坦然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