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写关于新能源车的事已经1年多了,不是不想写,而是要写的太多,如果是边走边写,记忆太深刻,写着写着又担心成了流水账。所以还是等记忆模糊了些,能记住的多半是忘不了的。
这次我打算写10篇,为避免内容过于教条,所以主要是回忆这两年的心理路程,分享车带给我的价值和对社会新能源趋势的思考,也给犹豫是否要买新能源车的人一点信心。
10万5千公里,平均每天150公里,说句题外话,我的所有小心思,这车都清楚,无论是我不远几十公里去吃碗麻辣烫,还是在红灯处等待飙车,它都一清二楚,也总能满足我的这些小小的要求,也从未辜负我的期望。
先交代下车的情况,SUV,标准续航505(NEDC),车重1.95吨,2021年6月19日购买,给车贴了车膜,铺上了脚垫和后备箱垫,再就是买了一套坐垫。基本上就张罗了这些东西。其它传统的如电子狗、摄像头以及胎压监测,这些设备都不需要买。车载导航地图对测速有提醒,原车带摄像头和胎压监测。ETC安装的是内置的,有一个设备镶嵌在内后视镜和前挡风玻璃连接的盒子里。基本情况就这些,如果有遗漏,后续我再补充。
这两年,在我车内高频出现的几个问题,先提一下,后面在应景时会详细回答:
1、续航多少?实际能跑多少?
2、开空调是否很费电?
3、电池更换贵不贵?
4、高速费电不?
5、冬天是不是跑不多远?
6、充电麻烦不?
7、没电了在半路上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多数我都在网上见到过,每次听到我都不免先委婉的笑一下,然后再陷入思考:为什么总有些人在带节奏?
也许新能源车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也许确实有人被新能源车伤过心,更也许有些人接受新事物确实需要时间,随写随讨论吧。
为了很好的打开思路,我们当然从记忆犹新的一次长途经历开始回忆,当时我想好了题目,“前半程有多开心,后半程就有多担心 — 记录2天1500公里北京自驾游”。看题目就知道,当时,我确实担心了,也就是那些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的“续航焦虑“,因为有好几个意料之内的风险出乎意料的叠加在了一起,最后还是靠运气重新起航。
意料到的风险一般会有:高速上的充电桩坏掉了,充电桩充电慢,服务区关闭等,最后一个当时被我认为万无一失的退路就是下高速充电。
四月的一天,大清早满电出发,单程750公里,计划在寿光、黄骅充两次电。到黄骅之前,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因为疫情期间,高速也没几辆车,三四个车道廖寥几辆车,突然有种天地任我遨游的感觉,120的时速让我感到惬意无比。当续航还剩下150公里的时候,我准备到无棣服务区补一补电,因为下一个是海兴服务区,APP显示充电桩比较老旧,担心体验不好,所以提前补一补。
当我即将到无棣服务区的时候,发现有位工作人员正在高速公路和匝道入口处放隔离墩,拉隔离带。前一辆车还开进去了,我直接被挡在了外面。无奈只好去海兴服务区了,正如所料也出所料,服务区老旧,充电桩果然也老旧,一个也不能用。这个时候还有100公里续航,索性直接去黄骅吧,但是担心万一黄骅服务区的充电桩也有问题,那我可能真的无计可施了。还不如从黄骅下高速,然后就近找个充电桩靠谱。
于是,这个时候,我还满怀信心的认为我的计划没有问题,即使是到了黄骅高速出口,也还会有50公里续航。没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当我看到在出口处一排排的车辆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可能下不去高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