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双赢才是共赢,共赢,由双方共同来创造。——东远
上一篇推文是对加班的利弊分析,本来不想再写这个话题,但就在近期,“996”瞬间刷爆网络,持续发酵,行业大佬纷纷发声,加班话题再引热议。笔者想要借机再陈述一下对此事的核心观点和提议。
网上这两拨人吵得如雷贯耳,不支持的一方在骂资本家为富不仁,支持的一方在说努力工作是年轻人最好的生活,甚至把“996”冠以“幸福”的标签。——笔者相信,如果真的站在理性的角度,对此事的前因后果、孰轻孰重做全面细致的思考分析,就不会同意如上任何一方的说法。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明白交换与价值的关系,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常会遇到,大家同心协力为了一个目标,舍小家顾大家是必备的品质,加班常常不可避免。因此说我不仅不反对加班,更能接受必要的加班,这么多年我也常在非工作时间自动自发,做一些工作上的事,为了工作更为了自己。但,我更要说的是,工作时长制度真的已经到了至关重要的拐点时期,是时候该审时度势,采取更合适的新方案,以顺应时代,顺应人心。
工作年限与经验,学习时间和效果,工作时长与结果,其实都是一回事。
眼下正值金三银四求职旺季,X年工作经验一直是用人单位核心的用人条件,可这一并不复杂的概念,搞混淆的相当不少。
不能否认的是,工作经验是否丰富与工作年限的长短有最直接的联系,但并不是绝对成正比,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心,也就是在工作中是否保持着总结、思考和行动的习惯,这带来的区别就是X年工作经验和一个经验用X年的区别,两者大不一样。同样一个工作,有的人做了两三年就已经很优秀,有的人做了10年也没有明显的提升,难道是后者不勤奋吗?不,从表面上看足够勤奋,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但是,如果不会总结,不懂思考,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可能用更短的时间做出更好的结果,只做不想,就是“伪勤奋”,长此以往只会落后于他人。
学生时代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情景,我们再熟悉不过: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天除了上学以外,在家学到深夜,五花八门的辅导资料买了一本又一本,这样那样的课外班上了个遍,努力得让人心疼,可成绩总是不尽人意,进步缓慢。基于此,有的说孩子就是比别人笨,有的把责任直接推给了老师、学校、国家......
请注意一个事实:学习上要想超越他人,多付出是基本前提。何为付出?重在找方法,解决问题!错题本为何那么重要,原因正在此!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都吸收了吗?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吗?每一次测试,自己又是怎么对待的?一个错误有没有出现过第二次?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如何扫清障碍?......如果这些都不清楚,只是挑灯夜战、遨游题海,就等于开车不知道目的地方向盲目前行,学的时间再长,做的题再多,花销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学霸学神们并不是聪明过人,而是对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从小保持着总结、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有效利用好每分每秒,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日积月累,遥遥领先。试问,是学习时间长短、做多少题、上多少课外班重要,还是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重要?
现如今,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从小全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动手动脑、勤思考、肯创造、自律性等,日后的各种教育花销,基本上没有意义!这些能力不仅对学习,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前提中的前提,学习中有所体现的问题,日后便会在做其他事的时候有所表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生活中的任何小事做起,基本是不需要额外花费的,然而,本末倒置何时休?
一句话:工作年限久不等于经验丰富,学习时间长、多做题、多上课外班不一定就能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个人!关键在效率!
拒绝“996”,不是拒绝拼搏奋斗,而是拒绝被强制的低效无能。
回归正题,加班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此会立即出现这样的论调,那就是:年轻就要拼搏奋斗;老板比你更累更辛苦,肯于牺牲自己去创造更多收益,是职场人的基本素养。但,现实根本就没这么简单。
如果加班等同于拼搏奋斗,如果工作时长越长就越能产出更多的理想成果,那老板岂不都成功了?作为老板,你消耗人力成本,不就是期待更好的成果吗?这就和工作年限与经验、学习时间和效果一样,工作时长与结果根本就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从生理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人有最佳工作状态时间,如果强制性地大为延长工作时长,最佳工作状态反而会打折,每天都在不好的状态下去工作,极易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不足,从而导致大量不必要的返工,结果适得其反。
还要注意一点,纯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类工作,看的就是产量,生产线正常运转时间越长,产量就越大,在产品正常销售乃至供不应求的时候,肯定会更加获益,因此大都采用倒班制,以保障设备不停歇,最大可能提高产量。但现如今早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大多数的工作不再是时间与产量的简单关系,与人的态度、思维智慧碰撞、精神状态、所处环境、经验丰富与否等多重因素关系密切,这些都与工作时间长短无关,因此说单纯占有员工的时间,还有任何实在意义么?如果管理者的思维不能从工业时代转变过来,不以结果为导向,为满足占有欲想方设法占用员工的时间,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长,以为这样就是拼搏,就能带来高质量的结果,那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时代的变革谁也无法阻止,且必然带动人们思想和需求的变化,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就是最鲜明的事实。
在任何团队和组织中,你我之间都是互为依存关系,大家各司其职,每个人的工作做得优秀,都直接关系组织的利益,其次是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生活在多元化时代的人们,个人需求已经进入第五层次甚至更高,核心是在称职的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收获最大的快乐。有大量文章说职场90后管理起来难度大,实际上这正是职场人自我需求变化与落后的管理文化之间产生的新矛盾。工作,既是生活经济保障的基本来源,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他们有着你想不到的拼搏精神,并且觉得很值得。
所以,所以,所以,老板们,管理者们,希望你们都看到,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抗拒加班,为了更好的成果,加班可以有;在攻坚战时期,加班可以有。而拒绝的,是那些被强制的无意义的加班。也许你认为,行业竞争如此残酷,大家不全力以赴怎么维持运转?可是,全力以赴就一定要日日加班吗?效率真的高吗?大家真的会充满热情吗?真的能带来更多的成果吗?怎样提高团队凝聚力,提升效率,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和大家一起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好平衡,这才是你们真正该想的,该做的!否则,再多的加班也只能是一种浪费!大家都得不偿失!
我认为,关于工作的时长制度已经到了必须要审时度势,应时而变,进行战略调整的时候了。以往的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应及时发现并清除,开启工作时制“2.0时代”。
就比如目前大部分单位还在采用的固定时间打卡制度,已经弊端凸显。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家中有无孩子和老人的,离单位距离远近、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状态最佳等,一味统一上下班时间,显然是缺少人性化的教条化管理方式,况且对工作成果而言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希望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大力推行弹性工作时制,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应该允许员工适当拥有时间上的自由,比如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上下班时间,允许员工选择在家中办公,这样的人性化的调整,员工就更容易平衡生活和工作,腾出点时间来照顾好家中的事,更能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对双方而言有百利无一害。有时,加班不可避免,但一定要是自愿的,绝不能强制推行,更不能将其与工作积极、奋斗动力捆绑挂钩,否则就是自上而下的压迫。人才拼结果,蠢材拼时间,你要把人才逼成蠢材么?
一句话:无法避免的突发性加班没问题,无意义的加班不接受。工作狂没什么好骄傲的,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如果除了工作再没有做其他事的时间,难道这就是勤奋?就是成功?不是的!
对于行业大佬等代表们关于“996”的发声,我能理解,毕竟他们具有代表性;对于那些以行业大佬等名人为例,告诉大家要努力拼搏的人,我也理解,心中有榜样,未来有目标,能让自己终身受益。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要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言献策,就要跳出自身所处的立场和视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客观中立的角度看问题。行业大佬等成功者们今天的成功与影响力,与拼搏精神密不可分,但成功的因素方方面面,错综复杂,根本就不是能简单归因的事儿。996也好,007也罢,对于行业大佬等创业者和工薪上班族而言,意义完全不一样,不具有可比性。创业者们多花费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能有更多的收获,而上班族赚的是月薪,好多没有加班费,补休也难以保证,每天的工作时长还要受到打卡限制,管理者擅自为他们定义福气,是不合理的。
管理者们更不要把名企的管理制度当做金科玉律,试图用其驯化员工,你和人家之间,本就不存在可比性,更不要用部分错误惩罚全体,用个人偏见引导大众,用成果检验员工是否敬业、是否优秀,是令双方都幸福、舒适的最佳办法。任何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强制延长工作时长,都是压迫,是剥削,是压榨员工的生命精力,不要以为给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大家在一个团队中,齐心协力做一项事业,就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姐妹,下的是一盘棋,只有双赢才是共赢,共赢,由双方共同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