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云南省花灯艺术剧院首届花灯培训班在云南花灯传习馆隆重开班,我有幸作为第一批云南花灯非遗传承的学员参加了培训。11日上午,当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传习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铺着红地毯的小舞台,正前方牌子上“灯窝子”三个大字让我欣喜不已,我终于走进了这个无数次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的神秘地方,走进了这个云南花灯人的娘家,和来自宣威、呈贡、元谋、弥渡、姚安等花灯之乡的优秀学员们坐在一起,共同聆听花灯老艺术家给我们授课。一周的学习时间,五位授课老师分别从云南花灯唱腔、花灯舞蹈、导表演、花灯音乐等方面给学员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从这些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她)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更能感受到他(她)们对云南花灯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之情。
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对云南花灯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自己不是花灯专业出身,但从小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几乎是听着“小河淌水”“绣荷包”等优秀花灯曲子长大的,她清新质朴的曲风,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表演风格,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穿上漂亮的戏服,站在舞台上为大家来上一段地道的云南花灯。省艺校毕业以后分配到剧团,我正式的接触到云南花灯,在团里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第一次走上舞台,参加了花灯小戏《桂花亭》的演出。从此以后,我对云南花灯的热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
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剧团解散了,我也转行开启了我的群文工作之路,但是云南花灯依然是我心中无法割舍的一片情。我拜在了保山市级非遗花灯传承人朱惠萍老师门下,在老师精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下,我开始正式学习云南花灯的表演、唱腔等方面的技能。就在我如饥似渴的学习之时,又得到了参加本次培训的机会,我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更知道自己和专业花灯院团的各位老师们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更加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我不仅用心听每一位老师的讲课内容,还认真的做了笔记,这些都将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
开课第一天,八十多岁高龄的李开福老师用一曲“共同的心愿”把大家的心紧紧的拉在了一起,老师讲到动情之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知道,这是老师对我们寄予厚望的泪水,这是一位花灯老前辈对后辈们无声鼓励的泪水,我们唯有用心学习,积累经验,才能在云南花灯的传承道路上不负老师的厚望。
培训虽然已经结束,可我的花灯之路却刚刚起步,“唱念作舞,手眼身法”,这每一个字的后面都包含着无数的功力和学问,如果心中没有对云南花灯深厚的感情、执着的爱与追求,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那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尽管滇西保山不是“花灯窝子”,花灯的土壤也不肥沃,可我愿意尽自己毕生之力去学习,去传承,哪怕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我也将永远走在云南花灯这条路上,用心学艺,用爱传承。正如李开福老师唱的“愿撒心血润乡土,染透山茶红漫天”,这也是我们所有花灯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