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在母亲宠溺的爱中长大,却深陷于孤独自卑中无法自拔,偏偏又很骄傲,自认为能看透别人心之所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抗议“别人的想法”,最后真的使他人的想法如他所想。
小说看罢,好像不小心窥探到什么秘密一样,惶恐不安。笔记本最后只留下一句话:“她们把话都倒出来也就得到了慰藉。”这是《蛇结》里头主人翁的自白,这是他在自以为大限将至时留下的文字中的只言片语。
他从小在母亲宠溺的爱中长大,却深陷于孤独自卑中无法自拔,偏偏又很骄傲,自认为能看透别人心之所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抗议“别人的想法”,最后真的使他人的想法如他所想。
他的孤独自卑深入骨髓,觉得自己缺乏魅力,觉得伙伴们都不喜欢他,所以他就做出让人反感的行为。他的自白是这样说的:“与其担心生来不讨人喜欢,倒不如赶紧故意惹人讨厌。”尽管他知道母亲是爱他的,可他还是有恃无恐地伤害着自己的母亲,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归咎于母亲对自己的溺爱。
妻子伊莎的到来让他欣喜,让他感到自己是有魅力的、是个有人爱的小伙子。然而根深蒂固的孤独不会轻而易举缴械投降,床头下妻子不小心提到的前任让他突然怀疑起一切,利用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巧妙地把“自己巨大的财产、丈母娘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等等结合起来,构成自认为板上钉钉的阴谋论。然后他开始做出报复妻子的计划,开始用自己的学识攻击妻子的信仰,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和妻子的妹妹常常搅在一起,最后如他所想,妻子真的开始远离他。他觉得妻子不爱他了,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然后教唆孩子远离他。他认为妻子让孩子在祷告词中把可怜的父亲带上,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他的父亲很可怜很怪。怀着这个想法和孩子渐行渐远,自己用行为让孩子觉得他冷酷无情。
他死死抓住财产,觉得财产才是他的保护伞,只有拥有这把保护伞,孩子才不会像其他案例一样,榨干父母的财产之后让父母活活饿死。他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的财产,自认为儿孙们都在觊觎他的财产,都在与他的父亲作对,站在母亲的一方和父亲对抗。于是他准备一系列计划让自己的儿孙得不到自己的财产,用自己不善意的眼神、表情、语言、手段去对自己的儿孙表示“抗议”,最后儿孙真的如他所想联合起来和他斗争。
他的妻子在他卧床的时候问过他:“路易,你为什么厌恶她们?你为什么恨家里的人?”
他的儿子于倍尔在母亲的葬礼上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直以为父亲你打定主意剥夺子女们的继承权。我们在你身上看到的就是这一点,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的行为变得合法,至少可以为我们的行为辩护。但是你占了我们的上风,因为斗争是毫不容情的,也因为我们……”
他在妻子死后才开始明白,“整整半个世纪,我在自己身上了解到的并非真正的自我。这还不够,在别人身上我同样看不到本质。”
这是一个悲剧,主人公在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在妻子已经离他而去的时候,在儿孙觉得他很“冷酷无情、狂妄自大”的时候……才明白原来一切他以为的本质实际上很多都是妄想,并且不幸的用所谓的“抗议”去实现了这些妄想。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想明白了,正如他说的那句:“她们把话都倒出来也就得到了慰藉。”,他的自白正是他的忏悔,对他以前做过的总总伤害别人的事情进行了忏悔,他在忏悔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这本笔记也是对儿女们的救赎。他儿子在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感激这个自白的地方,而且也是你会从中得到的益处,是我们的良心因此可以得到平静。……如果我不是一家之主,如果我对我们姓氏的荣誉和我们子女的继承权不负责任,那么我宁可放弃斗争也不会去经受如此剧烈的精神痛苦和内心冲突……”
读完这本小说,深受启发。当你在抱怨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回过头来可以想想是不是自己亲手造就的。人性中有很多缺点,为自己争取某种东西或者规避某种东西的同时,还要用自己所学到的一套逻辑去让自己和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把错误归咎于他人或者某种东西,以此来抚平自己不安的心灵,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去验证,最后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以此表达自己的高尚。
然而, 唯有爱永垂不朽,无论他伤害母亲多深,母亲仍旧给他最无私的爱,无论他伤害妻子多深,妻子在最后还是哭着说“因为我老在等待,我总希望你会来的。”无论他给孩子们造成多大的阴影,儿子还是会因为用手段拿到父亲的财产而痛苦不已……无论他的逻辑有多强,孤独自卑有多浓厚,爱战胜了一切,让他醒了过来,在弥留之际用爱去抚平孙女的离婚之痛。
这是我在弗朗索亚莫利亚克的《蛇结》中所读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