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的第一首后摇是The Mountaineering Club Orchestra的《The Voyage》,2013年或2014年。虾米推荐,单曲循环数日,震撼不已。
后摇是自恋的音乐。不确定的旋律线笼成了水面,你依据内心画出镜像,你听到的是你自己。
后摇造出的延伸感,在我听来一直是雾茫茫的海面、山路,黎明时分,紫与蓝与黑,无尽无尽。趋于终点,永不到达。
后摇的力量感是层层推进的,然后它通常并不以你预想的方式炸裂并达到高潮。
后摇是拼贴的、意象无逻辑组合的、情绪性的表达,是印象派。以纯器乐形式,去掉人声,这真是太好了,歌词的呓语是很容易暴露人的浅薄的。
后摇如果是我以为的后摇,氛围铺排——亢奋的鼓点——高潮——戛然而止,最终会不会成为死循环呢?如同一团星云,看似灿烂辉煌,但它已是死了。后摇那感动人的力量都来自自身的死亡。后摇演绎的是濒死之美,末日感混同着抗争,跟这混沌的宇宙如此相似。
后摇始于对摇滚乐的反抗,然后是实验、游戏,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它不被认为是一种音乐类型,这太好了。
后摇适合偶遇,偶遇时如同获得拯救。切不可大密度收听,死乞白赖地追在后面,你会被这美感窒息到对生活无感的。
后摇乐团如果现场表演,我是不会去的。窃以为后摇只能私人听,它的氛围铺排足以为一个人建立起堡垒。堡垒和堡垒,无须聚在一起彼此感召了吧。经典摇滚乐时代,体育场摇滚与酒吧摇滚是人群的狂欢,而后摇是宅人构想人生的BGM。要远离人群。
和听别类音乐不同,我从没设想过后摇音乐背后是怎样的作者。后摇在我听来模糊了太多具体的元素,辽远的空间感将人逼仄到极小,满屏的理想愿景洪流,很终极很美好很虚幻。
只有几首后摇我能说出名字,我不是死忠的粉丝。我是一个岩石般的听者,在路上,沉默聆听,分辨它的出现与存在,无须同类确认。
关于后摇的评论,你会看到很多情感宣泄的话语,那到底有何不妥呢?有些被指认的“矫情”只是因为环境的不匹配。在你被后摇包围的时候,在你被它打动的时候,灵魂自然匹配了这音乐的本质——后摇的本质就是诗,不以日常的逻辑来解释它所要表达的世界。
听音乐是件危险的事情,它已成为自我认同的标签,凭借音乐建立优越感,是一种对权利的企图。占有对后摇的话语权,是少数人的狭隘,却无法避免。最好还是自己听吧,用不着说服,更不要不服。
一个人去战斗吧——后摇造就的力量感的影像便是这样:带着悲壮的赴死的决心,走在苍茫的天地间,只有背影,背影……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