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弗洛伊德,荣格,我更喜欢阿德勒。可能因为阿德勒的思想最符合理性平衡。我最偏爱他的思维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更符合我的思想意识。
本书开篇就讲生命的意义主要围绕人生的三个重要的事实:简单的说就是职业、社会、性。
整本书围绕着这三项分析并找到平衡点。客观的看待人与事物关系的相关联性和整体统一性。不能掉入框架效应,应更具鸟瞰思维。
书中讲性格是适应社会的模式,性格是一种社会概念,产生于个人和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是一种心灵现象和态度,是个人在外部环境接触时表现的品性和涵养。想想身边性格极好的师生好友,皆是善缘!
个体心理学并不承认经验决定论。(成长型思维),真正左右我们行为的,从来不是经验,因为我们只会按照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经验。
这里讲到社会兴趣支撑我们的整个生活,让我们在危险重重的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本质是“适应”。因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就会失衡,或体现为缺乏合作能力,不喜与人相处,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比如犯罪的根源是合作能力的缺乏。而社会兴趣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
书里对自我否定以虚荣举例,“虚荣”的实质是自我否定,比如狂妄自大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攻击性也只会越来越强。进攻型的人会竭尽所能隐藏甚至抹杀心里的柔情,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懦弱的人才会表现出温柔的一面。而获得他人认可的欲望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让人的心灵处于紧绷的状态,不断强化追逐权力和优越感的人生目标,把对成功的渴望变成自己人生的主旋律。更糟糕的是,虚荣会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虚荣心越强的人,自我价值感就越低。虚荣的人会把自己身边每个人都当成竞争对手,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都要分出对错高下,总有一天会因为新的困境失去真正的人生幸福。
有些人会利用焦虑操控身边的人,比如我很焦虑,你能帮帮我吗?实则达到了他在逃避某件事的目的。而越逃避越脆弱。比如,他加入了一个俱乐部,里面的人都是极度内耗的人,而他会说,我也不想,可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实则是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只好借助外界因素来逃避,为自己的脆弱开脱。怯懦的根源是逃避责任。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会故意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事或养成一些不文明的习惯,引起父母的注意,通过父母关心自己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成年后,为了逃避社会责任,他们会给他人制造麻烦,进而达到破坏社会和谐与公共利益的目的,他们也会有不文明的表现。
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是有害的。为了适应社会,我们的精神会为了抵御自卑而做出的正向的补偿。但自卑感体现于社会感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在言行举止中会显露出一些自卑的痕迹。和优越感都是失衡状态。而自卑也会有另一种体现方式就是优越感。自卑是优越情结是对隐藏的自卑情结的一种弥补。自卑情结处于隐藏状态的人经常表现出自大、傲慢、势力、自私等性格特点。相比于行为,他们更重视外表。
这些都是我们定义一个现象的方法论,却不能随便给人贴标签,因为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统一体。万不可把精神生活的表现当成独立现象来研究,因为同一种表现可以有千百种含义。想要了解某种表现的真实意义,首先要弄清楚引导个体行为的统一目标是什么。只有把这种表现放在个体生命体系中,才能明白它真正的价值。
书里在最后讲到生活模式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将生活模式调整到平衡的状态,才可以真正的收获精神健康,收获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