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托词》里的幸夫让我想起了《釜山行》里石宇。他们跟许多现代都市里的所谓成功男人如出一辙:自私冷漠、亲情疏离、圆滑世故、熟悉社会丛林法则、缺乏人情味……虽然影片最后男主角都因为爱得到了救赎,可是救赎往往只发生在电影里,现实中永远得不到救赎的男人比比皆是。
当然,这两部电影里还有另外一类男人——大宫和胖大叔。他们跟主角是截然相反的类型,疼爱家人、有责任心、居家、亲切接地气,虽然是正能量,但他们也不乏缺点:粗鲁,颜值低、头脑简单、也许社会地位不如前者,所以他们不是主角,也不能代表当下对普世男人的标准。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人物黑白忠奸分明,是非观非此即彼,非好即坏,所以,纯粹的好人和坏人简单粗暴最深得人心,我要么爱你,要么恨你,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样省事嘛,看者情绪可以放心爽快地得到释放。灰色人物就麻烦了,又好又不好,恨不能痛快得恨,爱也不能痛快的爱,带着人性的阴暗和弱点,在好与坏之间徘徊。若是要细究,其实这样的人也是自己。
幸夫谙熟世故、冷漠自私,背叛妻子,觉得生小孩人生的风险会增加很多;认为没用的人,生了孩子也白生(不生孩子在如今只是个人的选择,不代表和男主有同样的世界观);认同“关系是会变的,亲子也好,夫妻也好,朋友也好,昨天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既然一切都存在变数,又何必付出热情与爱……正如后来,他对小男孩说:“人活着就会胡思乱想的,不过啊,那些心疼我们的人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更不要贬低他们,如果你不这样的话,你就会变成我这样,就会像我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变成没有人爱的一生。”
其实,影片开篇剪发一幕中夫妻二人的对话就已经把夫妇关系和人物性格简单的进行了交代,幸夫虚荣心旺盛,自私而冷漠,对妻子夏子的态度近似于无情,而夏子隐忍而温和,看似迎合着丈夫的言论但细微的表情却流露出了她对幸夫的漠然和不满,习惯性地忍耐也许是早已经不爱了(后来妻子未发出的信息也得到证明)。夏子出门去,临走时对丈夫的感谢仿佛是一种预告,而幸夫的关注点却只是情人的信息。
直到妻子死后很久幸夫才渐渐意识到:“她的死对我来说是一种信息,我妻子是很聪明的人,她很清楚地知道,死带来的悲伤和痛苦,不是对本人,而是对被留下的那一个的,所以,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么?”某一天,突然,想离开的那个人在自己最差最糟糕的时刻,一声不响地拿起外套离开,随后消失在人海。而留下的那个呢?做饭洗衣服都变得一团糟,这不是很讽刺的一件事么?真如所说的,吵着嚷着要离开的人,未必真想离开,攒足了失望,攒足了离开的勇气想离开的人,也许一言不发地静悄悄就消失了。
其实,生而为人,活着活着就成了千千万万个幸夫和石宇。有时候想想能活下来,安安生生,有一定保障的人,都是自私,软弱,贪心的普通人。普通人的生命中,不仅仅有爱情,还有家庭,孩子,事业和人生。太多的牵绊,太多的负担和压力,太多社会赋予人的责任,让人不得不活的小心翼翼,最后活成了不好不坏的人。
人生苦短,大好年华里,遇到生命中的每个人,本该是鲜花着锦,为人生锦上添花,可不少到头来却成了风吹雨打不告而别,留下满目苍夷。“原以为别离是不太容易的,但其实别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们不知道ta会以怎样的方式出场,也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甚至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但不管遇到怎样的离别伤痛,越是逃避越是痛苦,就像幸夫要面对妻子的死,小男孩要面对妈妈的去世,麻木地告诉自己不哭,压抑心中的悲伤,却逃不出痛苦。所以啊!不要刻意去忘记,麻木只能欺骗自己一时,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人这一生,总是要得到、要失去,要走近、要离开,每一个时间段的自己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触,学会和自己告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虔诚交代吧。
“人的内心啊,虽然很坚强却又很脆弱,也会一碰就碎,但坚强的人在失去重要的人时候,不会逃避,会直面自己的悲伤,好好哭一场”,幸夫整理好妻子的遗物,去妻子工作的理发店理了头发,“带着妻子的死生活下去。一直这样想着,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组成了我剩下的人生时间。”;另一边大宫哭着删掉了妻子临死前最后一条留言,这可是他听了成千上万遍的妻子的临终“遗言”呀!割舍旧生活,亲人、爱过的人、生命中的重要,都像割掉了心里的一块血肉,被疼攫住却无可奈何。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总要要带着遗憾、带着别离的痛,带着不舍,带着人生中诸多的不圆满与过去告别,然后继续好好爱,一直坚强,一直一路向前,生活的重建迂回百转,幸运的是它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