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睡中间,三口人睡一床
传统型妈妈
“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跟爸爸妈妈睡觉的,有了宝宝自然也还是这么睡。”妈妈会认为这样睡宝宝和爸爸妈妈都有接触,增进感情。宝宝睡在中间也更安全。这样的妈妈在育儿中,中规中矩,观念难免有些老旧。妈妈应该多看一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刷新自己的育儿知识。
优点:爸爸可以偶尔帮妈妈照顾宝宝,让妈妈睡得更好,一家三口家庭稳固。
缺点: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在心理和夫妻关系上的被阻碍,不利于增进夫妻感情;不利于宝宝的睡眠,空气不流通、容易被压到,宝宝也会受到身边人翻身的影响使得睡眠质量降低。
2.妈妈睡中间,三口人睡一床
牺牲型妈妈
想得比较周到,既要照顾到宝宝的睡眠起居,又要照顾到老公的陪伴需求,力求做到宝宝和老公兼顾,只是更辛苦了自己,唯独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不仅会让自己睡的很累,也更容易在诸多事情中放弃“自我的需求”,而去迎合他人。说好听了是无私,说不好听是失去自我。
优点:方便妈妈夜间哺乳和照顾宝宝;同时又能兼顾爸爸的感受。
缺点:宝宝睡在床边容易发生坠床;宝宝一侧空间较窄,不利于宝宝夜间翻身或活动;妈妈熟睡后不小心会压倒宝宝。
3.宝宝睡小床,挨着大床妈妈一侧
随时学习最科学的育儿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育儿中来。妈妈很聪明,懂得用最好的方式兼顾到老公和宝宝,还能让自己不那么累。妈妈和老公的关系不错,并不会因为宝宝的降生打扰到原本的夫妻关系。对宝宝也会尽心尽力,可谓是八面玲珑,再多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优点:宝宝既有独立的睡眠空间,又能挨近妈妈,随时得到照顾;妈妈既不用担心睡着会压倒宝宝,又离宝宝很近方便夜间照顾;爸妈保持原有的睡眠位置,没有因宝宝的出生而产生嫌隙。
缺点:比较占卧室空间,不适合面积小的卧室。
4.妈妈和宝宝睡,爸爸睡沙发或另一房间
娃控型妈妈
生完孩子后,这种现象太常见了,以宝宝为中心,其他事情都靠边站,包括老公。妈妈的精力和关注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看上去是个合格的妈妈,独自承担着所有育儿工作,但妈妈沉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严重忽视老公,恨不得10块钱包邮给卖了,看似爸爸在家里是个甩手掌柜,实则是妈妈也在不停的把爸爸往外推,这样的夫妻关系很危险,出事儿了别怪我没提醒你。
优点:方便妈妈起夜照顾宝宝;有妈妈在身边随时安抚,宝宝睡得更安稳。
缺点:忽略了爸爸的心理感受,爸爸被家庭边缘化,严重影响到夫妻关系的稳定和谐。而亲密的夫妻关系,是对宝宝成长最为有利,没有之一的因素。
5.爸妈同睡,孩子跟老人或保姆睡
自我型妈妈
有宝宝后,虽已进入妈妈的角色,但更多事情会先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当育儿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相冲突时,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事情,更倾向于先满足自我,再满足孩子。常常以“我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有你呢”等为借口,把自己从育儿中抽出来。但无论身处何种关系中,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若过分关注自我,可能削弱自己在这份关系中的幸福感受。
优点:不影响夫妻关系;宝宝夜间可以得到老人或保姆的照顾
缺点:孩子和老人或保姆建立错位的依恋关系;家庭中,孩子往往跟老人或阿姨更亲密,上班族妈妈本来白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晚上再不加以弥补,无从建立亲密依恋,孩子很难教养。
6.妈妈和老人带孩子睡,爸爸睡另一房间
坑爹型妈妈
这种妈妈和老公的关系平平,感情一般,即便不是因为孩子,也时常忽略老公的需求和感受。这样的家庭中,妈妈多强势,爸爸多弱势,加之不平衡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也是紊乱错杂的。爸爸在家庭中好像是“隐形人”,常年不被关注,起初也许会“抗议”,但“反抗无效”,终将妥协。
优点:又多了一个夜晚能照顾宝宝的人,妈妈和老人分工照料孩子更加轻省一些。
缺点:完全打乱了家庭结构,老人、妈妈、宝宝抱团结合,爸爸会有很强的被孤立感,尤其老人是姥姥的话更是如此;老人和孩子睡觉轻,更容易被彼此干扰。
7.宝宝从小单独睡在自己房间
盲从型妈妈
相信各种育儿知识,过于看重书上获得的内容。这种妈妈不太有自己的判断力,常会盲目相信各种育儿知识,跟从国外的育儿风。虽然乐于学习,但缺乏辨别能力和主心骨,反复的将“学”来的各种知识 “实验”在宝宝身上,对于孩子的成长并非益事。
优点:免去了将来分床、分房的不适应,还不会影响到夫妻关系。
缺点:破坏宝宝的安全感,不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建立;不方便妈妈随时起夜照顾宝宝;宝宝哭闹,妈妈也会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