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大致的结论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里“关键期”没有那么关键。学外语不能错过“窗口期”这样的建议,从严谨的科研角度是做不出来的。
有些研究进一步细化,从语音、语法、词汇这些不同的语言内容着手来看问题。从语言的层面,问题比较清晰,就是年龄越小优势越强,而过了青春期以后要形成完全纯正的口音,概率就很小了。语法呢,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也就是说孩子从低龄开始学习,在句法结构方面看不出超过成人的明显优势。到了词汇方面,成人的学习优势反而体现出来了,积累词汇的速度要比孩子快多了。而且,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的语言,在脱离了使用语境以后会被完全忘掉。
正是因为“关键期”本身在科研角度不好证明,国内英语早教的巨大市场动力与父母们怕耽误孩子的心态相结合,把“起跑线”和“窗口期”这样的概念放到了外语学习的首要位置上去,形成的不良后果,便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拼命让孩子早学。
所谓的“关键期”,通过实验,人类婴儿在6-8个月时似乎有共同的辨音能力,而之后的两个月是辨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事情,婴儿的大脑在对听到的语言不停地做统计,而这个统计发展的结果,是把这些小小“世界公民”变成了和我们大家一样的“被文化制约的听者”,只能听出自己母语里的声音了。而且,研究者还进行了另一个实验:同样分量的12节课,一组婴儿看授课视频,还有一组看着电视上一个小熊图案听音频,结果视频、音频这两组都没有任何的语言习得。这说明,小婴儿的语言统计要有“人”的参加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是由宝宝的“社会大脑”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来完成的。
我的体会:
1、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要会用母语去阅读和表达,这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给孩子学英语,并没有什么“窗口期”、“关键期”的限制,但是孩子至少已经能熟练说母语了,这以后才去学英语。
2、对已经上小学、但没怎么学过英语的孩子来说,也没有“窗口期”和“关键期”的限制,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为时不晚。
3、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家长都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动画片和各种线上的学习资源,而放弃了亲子共读。就算我们对自己的发音、语法都没有信心,但是事先预习一下,逐字逐句朗诵,也比把孩子单纯丢给那些早教机、CD和游戏好得多。
摘自《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整理: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