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做了不合时宜的事。这就是我们平庸无奈的生活与人生。
那些杰出者,可能在于做了不合时宜的事比例较常人低一些吧。
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么一句话——「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当我们在刷微博、看肥皂剧、玩游戏的时候,进取的人可能正则在锻炼身体、解决一个问题、学习一门技能。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不再相信,谁谁谁会忙得没时间学习,忙得没时间锻炼身体,忙得没时间与父母沟通……不需要观察大量案例,诚实地了解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压根不会存在忙得没时间做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忠实的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一周时间就可以验证了,自己每天有多少的时间是无效投资。
有大量的 APP 工具可以帮助你做时间记录,我用过的「爱今天」,还不错。
记录是很幸苦的,辛苦是源于枯燥乏味。实在不喜欢记录,不记也罢。
本文我想强调的是时间有效投资的认知驱动,也就是你想做的事情,后背要有一个能够成立的逻辑来支持你做。逻辑支持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那么为该事情所付出的时间就是有效投资时间。
在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之间做抉择的时候,我这里有两条标准来指导。
- 判断是否是最最重要的事?
是,做;不是,先去找到最重要的事,然后做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源于最关键的问题,做成了这件最重要的事,你的目标达成和其他工作开展变得更容易。
- 如果找不到最重要的事。那么是否是有收益且可积聚的事。
锻炼身体是有收益的,可长期积聚收益。刷微信,这算是有收益还是没收益?这算是可以长期积聚收益还是不能?自己扪心自问,想想就通了。不要试图去刺激自己麻木无感的大脑,然后一次又一次的着迷。比如玩游戏、看小说等等。但如果是想把游戏玩好(不是玩好游戏),把小说套路研究透,这是有收益且长期可积聚的事。
这两条认知标准,除了我的个人实践理解,还主要参考了一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以及采铜在知乎上阐述的「采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