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的《刻意练习》,受益匪浅。
所谓刻意练习,是包含了改进方法和既定目标的不断精进的练习。也就是说,刻意练习是有意识的专注的行为,它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要求练习的人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刻意练习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它并不能总是令人心情愉快。
书中讲了作者对接受记忆力测试的实验者的做法是,每次都让受试者比上一次成功记住的数字数量多一位,比如受试者上次记住了8个数字,那这次就让受试者努力记住9个数字。如此每次都比上次达到的目标精进一点,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做法,才能不断进步。
刻意练习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的周而复始的重复,它是有意而为之的。简单重复被作者称为“天真的练习”,即使重复千遍万遍也不见得有所改善。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依然不能成为行业的翘楚,升不了职,加不了薪。通常这样的人自己本人也认为遇到了瓶颈,得不到提升,这其实是多年来他并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精进,只是机械的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着同样的内容,没有找到工作停滞的症结,没有找到改进的办法,并加以刻意练习的结果。
是否进行了刻意练习,且在一个行业或领域内进行了多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多少人都认为贝多芬、莫扎特是因为音乐上的天赋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际上他们的成功无不是从小开始刻意练习,在自己的领域内长期保持精进、努力耕耘的结果。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1万小时定律,其实许多大师又岂止只是刻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据作者调查,每一个世界级的大师或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了非常成就的人无不在自己的领域了辛勤耕耘、刻意练习了十年以上。所以所谓的天赋、天生才华都只不过是人们给自己找的不努力的借口,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刻意练习、长期精进的方法来保持上进的姿态,那么谁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但天生才华或天赋却也不是完全的无稽之谈。我们也真的能够看到有些人嗓音条件好歌唱得很美,有些人手指纤长弹起琴来很轻松。这样的人在从事这一行业之初,确实会比其他人进步得快一些,好像不怎么费劲,就轻松掌握了要领。但从长远来看,一个人要想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专家、大师,没有后天的勤奋,即长期的刻意练习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一个刚开始并不具备这些优势条件的人,如果他后天足够努力,他取得的成就或许还会比这个先天条件优秀的人更要大,这几乎是不用质疑的。
所以不要再以自己没这方面天赋,孩子没这方面才华,就放弃了努力,就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只要你想,只要你能或你能保证孩子能做到长期精进、刻意练习,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寂寞,甘于在枯燥的练习中保持前进的动机和动力的准备。
因为刻意练习是要走出舒适区,时刻在精进的路上,所以保持刻意练习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人是有惰性的,没有哪个人能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如何一直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持续精进,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要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做练习,调查发现许多优秀的人喜欢把早起后的这段时间留出来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或刻意练习,这样的时间段不容易受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干扰,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也更容易坚持下来。保持刻意练习习惯的另一种方法是增强继续前进的倾向。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强我们的正向外部环境,能够得到持续的正向反馈、激励和表扬,这将极大的鼓舞我们的信心。
总结:
1.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改进方法和既定目标的不断精进的练习。
2.天赋和天生才华在练习之初或许会发挥短暂的作用,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领域内的大师仍然是是否进行了长期的刻意练习。
3.3.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留出固定的时间做练习,形成习惯。二是增强持续前进的倾向,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强我们的正向外部环境,能够得到持续的正向的反馈、激励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