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进行交往交流,相互影响。在当今这样越来越开放的世界中,进一步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国发展软实力。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培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格局不断深化,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越发凸显。要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从脱贫攻坚到抗洪救灾、再抗击疫情,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良好局面,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使其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在理解中相互交融,在交融中相互包容、尊重和欣赏,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和维护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程度越高,民族团结的水平也就越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越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民族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勤劳致富的内生潜力;加强帮扶支援,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让各民族都搭上现代化的快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收获感、幸福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