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安排好了一切,朱允炆即位。
两人之前有过一次对话,边境已经肃清,四方安定,朱元璋认为已经打下了万世基业,各方面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内有朱允炆的叔叔藩王们镇守,外夷抚平,可以放心的搞搞经济了。可是朱允炆问了一句话,外族入侵有藩王协助平定,可是要是藩王怀有二心怎么办?朱元璋当时就呆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们还会有异心。
朱允炆说这话不是没有根据,最让他不安心的就是燕王朱棣。当太子时,有一次碰见朱棣,朱棣逮住他,捉住他的肩膀挑衅,幸好朱元璋过来解围,骂了朱棣一通。还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朱允炆和朱棣对对联。朱允炆先对,对的是 “雨打羊毛一片膻”,对的并不高明,差强人意罢了。朱棣却灵感爆发,脱口对到 “ 日照龙鳞万点金”。不但对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气势非凡,朱元璋很高兴。朱棣得意的看了朱允炆一眼,意味深长,似乎说你这两下子还差点。
朱棣很想当皇帝,但是并不愿意造反,毕竟没有把握的事儿,风险太大。直到他遇见一个人,一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了十名僧人,分给藩王们讲经荐福,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跟了朱棣。这个和尚等朱棣经过时,忽然开口说:“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朱棣问他为何,这名和尚说,我有一份大礼相送。朱棣问何礼相送,和尚说:“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大惊,勃然变色,王字加一“白”字,不言而喻,这不是要造反吗?
朱棣当时假装生气,最后还是用了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原名姚广孝,交游甚广,当时的名士杨基、宋濂都和他关系不错。但是他所学并非程朱理学,却热衷学习阴阳术数。此人结交名士,心怀甲兵,是一位非常不安分的和尚,跟了朱棣之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鼓动朱棣造反。但是他又不贪图官位,也不爱财。此人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只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朱棣就是他的引线,和尚姚广孝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朱棣被策反之路并不容易,直到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终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从开始起兵,一直都不顺利,很多时候朱棣都觉得已经穷途末路,几近崩溃,姚广孝一直坚定的支持朱棣,并出谋划策,鼓动朱棣无畏前行,朱棣骑虎难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毕竟造反这事,开弓没有回头箭。
起兵之后,朱棣占据北平,举兵进攻京城,在济南被铁玄阻击,不能前进一步,差点就要崩溃。结果朱允炆用人不当,给朱棣创造了很多机会,最后,朱棣绕开济南,直接进兵京都,大战数次,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最后朱棣利用奸细,终于攻克京城,于是江山易主,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荣登大宝,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朱棣胜利了,成王败寇,燕王朱棣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但是他的时代开始了,在他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辉煌,从他的文治武功来说,朱棣绝对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富国强民,国力鼎盛,他在位期间,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典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朱棣做的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就是迁都。北方防御较弱,蒙古屡次骚扰边境,朱棣准确判断出影响大明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得放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一样难逃南宋灭亡的厄运。为了安定北方,力排众议,解决了很多难以排解的难题,终于成功迁都。历史终将告诉我们,朱棣的抉择是英明果断的。
还有一件比较牛的事儿,就是郑和下西洋。朱棣委派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壮举,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最远到达非洲东岸,拜访了很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交流,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朱棣在位期间,出兵平定安南,亲自出征蒙古,派军队援助朝鲜对日战争,纵横天下,罕有匹敌。
明朝皇帝之中,除了赤手空拳打下江山的朱元璋之外,可以带兵打仗攘服四夷、治理天下安邦定国的皇帝,也就是朱棣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