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学时就听过《我想去桂林》,但只记住了几句歌词:“我想去桂林呀 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也不知道唱歌的是谁。
也记得小学课本上有“象鼻山”的插图,谈到桂林,也不知为何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但莫名的,总怀疑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水会不会变脏了?直到一年前看到李大哥的漓江山水照片,仙境一般,无比向往。
自从认识孩子爸,他也多次念叨龙胜,总说那里的人朴实好处。毕业时,他们学校有机会去支援西部建设,他被分到了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一待两年。
结婚后,有一年,一位同待过瓢里的同学(其实应该称为同事,但刚踏出学校,总是更认同自己的学生身份,一旦冠以“同事”,总觉得多了些必须长大的无可奈何感)曾寄过龙胜特产“油茶”来,孩子爸总说忘不了那味道,我尝了一口,苦涩有余,其他滋味没来得及品,就不愿尝第二口了。
6月14日,终于成行。
下午2点多终于降落桂林。一路晕机晕车头昏沉沉,但初到桂林的兴奋感让我没有睡意,一路东张西望,看到很多挂满棕色须根的树,应该是榕树,但我还不敢肯定,但看到太多那类“长胡须”的树,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原来桂林确有一别称:榕城,那就没错了。
桂林市区的几个景点,什么“四湖”,什么“独秀峰”,什么“王城”,什么“象鼻山”,什么“彩叠山”,统统觉得平淡无奇。唯一的亮点是站在山顶俯瞰桂林城,远山近树,一座城穿插在山水间。但中国这样的城市也不在少数。虽然“王城”里驻着原“广西师范大学”,古树葱茏参天,但依然不觉出彩。这古朴风,南师大老校区也不弱,甚至,咱第二师范老校区老教学楼也可媲一媲。论古城,南京也是六朝古都,说到老城墙,咱也有不少。论科举文化,夫子庙看多了,说到临桂李宗仁,南京虽沦陷,但毕竟曾是“都”。那“四湖”呢?虽挂名五A,可号称“小青海湖”的“固城湖”那自然风光更大气,胜一筹。
就连美食街东西巷、夜市也让我觉得寡淡。初到的一天半,我一直在不自觉的重复一句话:跟我们那没什么太大差异嘛,没什么意思。刚来,就让我审美疲劳了。
转变发生在到桂林的第三天。孩子爸的同学专程送我们到“竹江码头”。
原本担心会晕船的我踏上船的一刻,漓江的美让我原谅了前两天的平淡和晕船的心理负担。船开得极慢,托朋友的福,我们享受了一回四星游轮待遇,周围的三星或不挂星的船,甚至竹筏,小渔船的速度都纷纷赶超我们。
天气给力,我来到船顶大平台,看漓江风光。水不深,很多地方,可清晰见到水底的拳头大小、鹅蛋、鸭蛋、鸡蛋大小不等的土黄色居多的卵石。水至清,让我想起30多年前的老家门口的大湖,爸爸曾跟邻里笑说,咱“龙授谭”的水跟烧酒一样清。两岸青山重重叠叠,造型各异。船上广播在讲解各景点,我几乎一句都没听进去,一切的演说在如画美卷中都苍白失色。站在山水中,仰视两岸山峦,不自觉的想张开双臂飞起来。俯瞰江水,又有跳下河感受澄莹江水的冲动。
船悠悠前行,间或传来隆隆声,是船底摩擦江底卵石的声音。岸边不时出现长长的沙堤,有几处沙堤上有水牛在饮水,棕色为主,深浅差异明显,远远望去,看它们微微挪步,时而轻甩细尾,让观者甚感惬意,舒坦。透过停泊在岸边的带棚或不带棚的小船往江边树丛后瞧,也能窥见藏在山脚的人家,偶尔也能见到几个在漓江边戏水的孩子,不能不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家门口的大湖里,我不会游泳(家里唯一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但敢在水里走路,手里抓一只空油桶,就什么都不怕了。傍晚父母行船从田里回来,载着满船的西瓜、梨瓜、芝麻瓜、菜瓜......,见到我们,总是笑呵呵的从船上丢几个瓜到水里,哥哥们顺势洗干净,徒手一劈,就分给大伙吃起来。
岸边的山时近时远,虽然树木覆盖得密,但山底与江水交接的地方是裸露的岩石居多,倾斜的,层层堆积的痕迹异常显著,地理上所说的沉积岩无疑了。
由于上船前,桂林的朋友帮忙打过招呼(中国毕竟是个关系社会),美女服务员一路关照,不时来照应一声,期间还赠送我们三碟小吃,炸小鱼,炸小虾,脆芋条,可能是因为别桌都没有,有受宠若惊,还有沾沾自喜,觉着那几样小吃格外好吃。也许是有生以来,从未被陌生人这么优待过吧。
船至阳朔,朋友圈里有同事留言说最想看的就是阳朔的日落。我却对这个地方没有太多好感,虽然所住的旅馆跟别处大不同,厚重深沉的木质家具,房间空间很大,还有窄窄的阳台,推开那扇匿在落地窗帘后的木门,走上阳台,眼前就是阳朔的弧形的街,远处就是青翠的山。可是阳朔有名的西街,只是一家家的店铺。走在西街上,不是川流的行人,就是商业笑脸,“笑脸们”站在街上拉客。我们去远方,就是想找一个无人相熟的环境让自己彻底冷漠一回,任自己发呆发到腻。想坐在漓江边借濯足名,把烦恼放空。但在这嘈杂中,我做不到大隐。
老天也许就是这样安排的,你失望了,就又给你点希望,就跟心电图一样,有降有升,那样人才活着。
传说中的阳朔过后,我们来到了龙胜。龙脊梯田是在电视上看过,还是在地理教科书上瞥见过,忘记了。但知道它很有名。
在去龙脊梯田之前,龙胜的朋友亲自来接,一路相陪,带着我们跑了几个瑶族聚落。一个叫细门寨,也有梯田,规模小,但精致,水稻也已长得绿油油一片了,梯田中间,穿插着瑶族房屋,全是木楼,底下一层养家畜,山上有净水连绵流下,山虽不高,但天气闷热,热得我们多次停下捧水洗脸洗手,山上来的水清澈凉爽。寨子里有桥梁亭阁,造型工巧,挺像电视里日本东京都的建筑风格。走在寨中,哪哪都是石板路,而且很干净,看不到一片纸屑垃圾,偶尔见到一个小孩,也是光脚丫的,看得我也想脱鞋脱袜。田边的小沟里,其实比小沟宽,小溪更恰当,一群鸭子在明澈的溪水中嬉戏。再往梯田上方走,俯瞰山谷,浔江(猜测,反正是三江之一)水轰隆隆急过。这天是多云的天气,最高温度虽只有30℃出头,可是桂林在回归线附近,比较湿热。站在忽明忽暗的阳光下,皮肤微微有灼痛感,一进木亭,阴凉舒适,一阵阵山风吹过来,脸上的水油渐渐隐没无踪。
旅游就是这样,除非完全自己独行,不管是导游带,还是熟人领,甚至一家人逛,都得考虑其他人。我可以坐在这凉亭里呆看一天景,但孩子是待不了几分钟的,也要琢磨领路人所在的本就是他待厌了的地方,所以我要接着去下一个景点。
依然是群山环抱里爬山,我想看看这白面瑶里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一路蹭蹭蹭的爬到半山腰。孩子磨叽,孩子爸无奈陪着,远远落在山脚。
这半山腰上的景致令人惊叹,活脱一个世外桃源。瑶族木屋已不稀奇,稀罕的是那房前的成片荷塘。荷塘本是平常物,咱高淳一到夏天,也处处荷香。但这荷塘因为处于山腰间,爬了半天山,正虚乏时,乍见眼前扑面的绿荷粉花,直像走入画中,做梦一般。我呆呆的走入荷塘间的窄埂上,环顾四下,傍晚似明又暗的光照在荷叶上,绿得鲜亮,再看四周重重叠叠的矮山,绿得过于浓烈,发暗。在这美景中,可以忘记一切,正呆望得过瘾,孩子和孩子爸爬上来了。最不爱表达情感的一个人也长吁出声,眼睛也不够用了,说:“美,确实美”,下山的过程中,还在跟我讨论:“这是没被过度旅游破坏的地方。太多景点看到的是人,不是景。”的确,密密麻麻的人群把景点遮蔽,本来出门前想着自己站在夜色山峦间,念着这样的诗:“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到景点一站,却常常被嘈杂的人声掩埋。而这一刻,我确实体会了一次诗境。
最后一站,龙脊梯田。
还是龙胜的同事,一路开车亲陪,夫人孩子一起上梯田,同事夫人说她也是第一次去龙脊梯田,我很诧异。她说因为自己父母家就有不少梯田,从小见惯了梯田。旅游果然是“从我们住厌了的地方到别人住厌了的地方”。进山的路太多弯,岂止“山路十八弯”,龙胜的朋友开车又很猛,绕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弯才到,大家都晕车了。
同事早买好票,众人坐 缆车上梯田顶,虽然曾经坐过一两次缆车,但就像曾经坐过飞机,再坐依然心惊。可是悬在空中瞰底,还是新奇。那么多树,似乎枝丫要透过窗户伸进我的缆厢,往左右远瞰,一级一级的梯田,刚刚插秧,嫩苗太弱小,远看还遮不住底土。
形容早春草色的那句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我看初夏的梯田却正好相反。
站在山顶平台上看龙脊梯田,环顾左右,规模宏大,山阳山阴明暗交错,美得让人止不住惊叹!
我在想,一朵小波斯菊也美,但成片成片的波斯菊就不仅仅是美,是规模成就的壮观!就像长城,如果没有那个长度,还会是世界奇迹吗?
桂林之行完美了。回去的一路,我还是忍不住不断哼唱多年前的这首歌——《我想去桂林》的开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