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去,在楼下等电梯,发现电梯刚上去,要等到这趟电梯下来还要等很长时间,于是我迅速做了一个决定。过了马路,我进到教学楼打算蹭课。我从一楼爬到四楼,找到了一个后门没有关的课堂,可惜没有椅子了,便从旁边搬了一把椅子到教室,找了个空位,放下椅子开始听。
抬头看到一位小个子的教授,带着圆眼镜,留着标志性的胡子,穿了一身很正式的西装。从他的中文发音可以判断出来,他是一位外国人。再联系讲义上的题目,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位日本教授。
他讲述了一个与明末时期的中国友好相处的日本时代。当时的日本十分尊重中国文化,很认真地学习中国文化。有很多明末的小说被传到了日本,并有很多日本人将它作为学习中文的教材。在讲述传承的这个动词时,他使用了出口这个词,有一种历史时差的莫名喜感。
在所有传到日本的作品中,他反复提到了《西湖佳话》,似乎正是因为这一作品的广泛流传,让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西湖情结。教授在课堂上为我们展示了很多那一时期的有关苏堤的桥梁建筑和仿西湖的园林画作。那时候的日本还没有建造拱桥的技术,于是模仿出的作品看起来有些粗糙,用教授的原话就是平淡的苏堤和一个两个三个折。这句话很有喜感地重复了很多次。
后来讲了一个一位大名修水池解决了当地没有蓄水且土壤潮湿的问题,然后立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在今年(2016)被设立为文物。其中碑上说:他们治水开荒是中国苏东坡和潘安的功业学过来的。苏先生和潘先生都追求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成果不仅是民生稳定,也把当地的风景改变为非常美丽的景胜之地。
教授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研究古代历史的追求。他引用了两句话。
空海说:“书以拟古意为善,以似古迹不为善”。
俳圣松尾芭蕉说:“不求古人之迹,该求古人之所求”。
教授的认真不是说说而已,他为了考察这一段历史,跑到每一个地方实地考察,拍下照片。在讲解一幅仿西湖的画作时,他指出,这幅画有错。这个堤的名字错了,然后指了指旁边,这里旁边就是苏小小的墓。听了一场一位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积累的教授带来的江户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