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又来打脸了。
不过这一次,先打自己。
图文并茂,证据详实。
Sir错了。
从预告片:
叶伟信导演,袁和平指导,甄子丹+泰森+张晋。
还有各地频频传出的票房捷报。
让Sir相信,《叶问3》不差。
至少,值得期待。
但看后,坦白讲,失望居多。
一句话——
《叶问3》不烂,只是,太太太平庸。
上映之前,甄子丹曾经接受《凤凰娱乐》采访——
文戏有升华,武戏有超越。
事实却是——
文戏很割裂,武戏无亮点
甄子丹电影一向逃不开“武强文弱”的宿命,《叶问》能成为代表作,某种程度,也是其主演电影文武均衡最好的。
只是这种平衡,维持一集,就被打破。
背后,有演员性格,资本力量,以及各种利益犬牙交错。
具体到《叶问3》,可以说,奉献了系列至今BUG最多的一集。
谭耀文扮演的地痞流氓刚开始气势汹汹。
半夜封小学,招呼打手围攻叶问,出钱买断师父的手。
在前半部分,被当作最大反派塑造(甚至点出他叛徒身份)。
但当因为办事不力,被老板吼一句——“滚蛋”。
他就消失了。
下落不明的不止一个。
李小龙不止莫名其妙消失,更莫名其妙出现。
众所周知,李小龙是叶问的徒弟。
前者在香港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后者更是创立截拳道,让世界认识中国武术。
早在几年前,片方就放出消息,要在第三部中加入李小龙和叶问的师徒情。
为了引出李小龙,早在《叶问2》就埋下彩蛋。
到了《叶问3》,他终于长大。
他在一开始跟叶问探讨了何为快。
快不过三分钟。
人间蒸发。
后半段,突然出现,教叶问如何跳舞。
舞不过半分钟。
讲真,把这个人物去掉更合情合理。
而片方如此植入,除了徒增一张“撑场面”的角色海报,有何用?
《叶问3》中,这样该去不去的“赘肉”比比皆是。
拳王泰森。
一个武力侵占小学,绑架孩童,收买杀手,毫无道德底线的幕后恶霸。
最后居然非常规矩地遵守江湖侠义。
决斗——
三分钟,如果你还能站着,我就不找人麻烦
难以置信。
把泰森请过来是制片人施建祥的主意。
在通稿中,这位制片人在洛杉矶派拉蒙影视公司偶遇泰森。
当时,施建祥在洛杉矶的派拉蒙影视公司偶遇泰森。施建祥在看到一代传奇泰森后,派出了自己少林出身的随行助手,在拳王面前打了一套少林功夫。精湛的拳法和速度,让泰森的目光投向了这位一身白衣的神秘人……
他随即与施建祥交谈起来,言谈之中,他发现这个富有、自信的中国电影人,似乎像是多年老友,又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洞察力,一下子捕捉到了自己的不安、渴望,还有狂躁。
这位制片人有没有洞察力,Sir不清楚,但可以肯定——
他极富表演欲。
没有参演任何角色,施先生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张海报。
横竖各来一张。
而如果你了解《叶问3》的幕后制作故事,会知道,电影从一开始,就交杂了多种需求。
监制黄百鸣有意捧自己的儿子黄子恒代替叶伟信,引起甄子丹的不满,而黄百鸣则抱怨甄子丹狮子大开口,片酬已经涨到半亿。
某种程度上,导演的想法,甚至要让位老板口味。
叶伟信擅长的,从来都是失败者的电影。
《爆裂刑警》《朱丽叶与梁山伯》就不说了。
《叶问》,让我们再回首那个过目不忘的镜头——
甄子丹踢完馆回家,路上,与一辆站满日本兵的军车狭路相逢,这个刚刚一个打十个的英雄,见状,识趣地闪到一边。
这个镜头,和那个被阉割的结局(林家栋所扮演的日本翻译官李钊,被不明真相的,愤怒的群众打死)。
构成了一种讥诮与悲悯混杂的气质。
武功再高,高得过时势?
但在《叶问3》,我们可曾看到凌冽的痛苦。
抱歉,没有。
片方口口声声这一集强调家庭,让叶问老婆患绝症,反思生命。
但Sir看后——
只有几句口号般的台词浮萍掠影过——
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
这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身边人。
如果你讲一段快意恩仇的底层革命。可以。
如果你讲一段单纯且浓度极高的感情。也可以。
但现在情况是,故事前后割裂,主题模糊,像个牛头马面的的怪胎。
让我们谈谈武戏。
有袁和平,甄子丹,动作场面当然不会难看。
但你要说,第三部能否达到过去高度——
如第一部,用快拳把人痛殴在地的爽。
第二部,一炷香圆桌对决的奇与险。
Sir持保留态度。
压轴大战,甄子丹与张晋的“正宗咏春之争”。
八点半棍、八斩刀等咏春功夫轮番比试。
但Sir感受到的,更多是表演性质。
即是说,好看不紧张。
遵循的,依然有亮点无惊喜的安全套路。
或许门外等待的熊黛林,能为这场打戏添一份厚度。
但这种“老公在打,家人门外守候”的桥段。
仅仅《叶问3》,就来了三次。
电梯一次。
船厂一次。
第一次,还要追溯到《杀破狼》,洪金宝老婆女儿在楼下等他,最后被从天而降的甄子丹砸死。
你看,惨烈更甚。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宫会长曾对叶问说——
咱们不比武功,比想法
Sir借用这句话,动作(功夫)片,比的也不仅仅是功夫。
甚至,定输赢的,往往是想法。
《叶问3》一个想法用了三次,纵使好,也有创作偷懒的嫌疑。
甄子丹可惜了。
抛除他过于强势的个性,他最大的“不幸运”或许在于——
成名太晚。
他真正在大众层面赢得掌声的作品,就是2008年的《叶问》。
那年,1963年出生的他,46岁。
同比1954年的成龙,1963年的李连杰。
这两人成名作,《蛇形刁手》,《少林寺》,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
走红时,两人正值青春(20几岁)——有大把时间翻山越岭。
何况那是港片创作才能井喷的年代。
何况成龙,洪金宝等还有出名的成家班,洪家班为成就搭桥。
何况,甄子丹偏实战的动作风格,对体能要求更甚。
这种“时间不多”的压力,让甄子丹走红后,毫无底线地接片(赚钱)。
而这些电影,客观讲,连良莠不齐都算不上,绝大多数,就是烂片。
Sir有一个悲观论断——
由巨星主宰,驱动动作片时代,过去了
这十年来,好莱坞以《谍影重重》为首,诞生了一批以粗糙的手持摄影,凌厉的短碎剪辑的动作佳作。
就动作快感而言,已不输黄金时代的港片。
而我们如果依然靠一两个演员的“真功夫”打天下,不根本解决动作与内容如何统一,进化。
港派动作(功夫)片要想重整雄风,疵人说梦。
具体到甄子丹个人的际遇,冥冥中,似乎也与他最成功的银幕角色——叶问命运暗暗契合——
功夫再高,高不过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