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绿版)》2014年第20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兑换一张200年前的存单”。
说心里话,刚一看到这题目,沙雅达人心里疑窦丛生:兑换一张200年前的存单,这有可能吗?要知道,那是张手写的存单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况且这存单的开户行,还是瑞士银行的一个分行......
而且,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在整理丈夫遗物时,无意中发现这张存单的美国老人赖斯本人,也几乎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找瑞士银行的。
可是,读完文章,沙雅达人的疑虑立即释然。因为,瑞士银行对于那张差不多已是古董级的存单,不仅连本带息兑付了50万,而且瑞士银行的行长,还为此专程从总行巴塞尔乘飞机赶到纽约,亲自找到赖斯老太,把100万奖励金交到了她的手里,从而用行动证明了瑞士银行对客户的承诺:“存在我们银行,只要地球还在,您的钱永远不会丢失。”
最后,这张存单就像马克吐温小说里的那张“百万英镑”一样,被装裱后,摆在了瑞士银行的展舘里,向世人展览。
看完这篇文章,沙雅达人除了赞叹瑞士银行的诚信,以及银行CEO的魄力,未免联想到前不久,网上展开的“新四军借老地主三万块银元该不该还?”的争论。网上给出的N种假设。虽然有支持兑付的,可是也有提出“如何如何”的。那意思当然是“可以不还”。这种“可以不还”的观点,沙雅达人嗤之以鼻!因为,任何“可以不还”的所谓假设,都是“借口”。你比如说那个地主当年不借钱给新四军,有可能土改时会被定为大地主,命都可能不保,还想要这笔钱?再比如,那借据上写的是三万元,又没注明是银元,可能是法币,等等,等等!总之,能给出如此方案的人,肯定心里没有是非曲直,只有利㢢得失。因为事实上,对抗“借口”的假设,或者也叫“借口”吧,同样可以列出许多。你比如,当初没借这三万块,新四军可能因此断粮无炊,甚至陈尸荒野。何来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呢,那还有土改吗?再比如,即使是法币,你立据时怎么不写明呢?你不写明,你不承担产生岐义的责任吗?所以,如果不讲诚信,想赖总会找到借口。
网上有条意见沙雅达人很赞成,那就是:要还,按银元还,计息,按定期利率给付,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虽然,可能要为此付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可是,诚信是用钱能买来的吗?算算这笔帐吧......
附:兑换一张200年 前的存单
柯玉升 文
80多岁的老太太赖斯,一个人住在美国纽约一条简陋巷子的老宅子里,丈夫早在20多年前就去世了。
或许是对逝去丈夫的思念,也或是打发多余的时光,20多年里,她养成了一个特别怪异的嗜好——动不动就翻出丈夫的遗物,或擦拭他的遗像,一遍又一遍,这一折腾下来,就是大半天。
那天,正好是一个阴雨天,外面下着密密麻麻的小雨,赖斯坐不住了,又忙着去翻动丈夫的遗物。让她恼火的是丈夫生前用过的一只手套,被可恶的老鼠咬了一个大洞。
丈夫的遗物被老鼠咬了,祖上的遗物能逃过这一劫吗?出于担心,赖斯又手忙脚乱地将祖上的遗物搬出来。查着查着,一本褪了色的厚书里忽然掉下一张纸来。
赖斯拾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张200年前的手写存单,金额恰好是100美元。开户行,是瑞士银行某分行。
闲在家中也没什么事,赖斯就拿着这张“过期”存单去瑞士银行某分行碰碰运气,她对这张存单能否兑换就没抱什么大的希望。
该分行工作人员接到这张200年前存单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老太太赖斯留下电话号码和详细的家庭住址。
第二天,瑞士银行总行行长从总部巴塞尔坐飞机飞抵美国纽约,并找到老太太赖斯的住所,亲自将50多万美元利息款交到老太太的手中不说,还奖励她100万美元。
原来,工作人员接到这笔业务后,马上向分行长作了汇报。分行长十分重视,立即上报总行。总行马上派专人核对存单上的帐号,在公司百年前的老账中,居然查到了该笔存款的底帐。
总行长说,这笔100美元的200年前存单,是该公司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前来兑换的存单中最老的一张存单。
对于瑞士银行的作法,好多人表示不理解:200年前的一张存单,已是物是人非,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变故,谁也说不清楚,随便扯上一个理由,都可以拒兑这张存单。
“我们兑换的是对顾客的一个承诺,诚信才是瑞士银行不倒的招牌!”瑞士银行的回答则是:“存在我们银行,只要地球还在,您的钱永远不会丢失。”
这句承诺的话,连同这张200年前的手写存单,被装裱在瑞士银行展馆的大厅上,也刻在了每个瑞士银行人的心里。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