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你们还记得你们在新年写的计划吗?
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列的有满满的书单,立下目标今年要看多少本书。在满满的书单里,肯定有不少的文学书吧。
当时的我,和你们相似,在知乎,简书等等许多网上,看到许多的网络大V,包括有些成功人士,都会提及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读了多少本书。然后在下面晒出了书单,很多人,也包括我,都感觉大V不亏是大V,这么厉害。我也像他那样,去读那些书。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文学书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全部!我们看着他们推荐的书,心里想:向大佬学习,要像他们博览群书,一个星期,一个月要读多少本书。
杨绛也曾说过:“现在年轻人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我当时听完,觉得杨绛阿姨说的挺对,就打算等到了大学后,一定要多书。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啊,读书可以增长见识等等,还有好多好多的好处啊。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想的没错,但是方向错了。
慢慢的我还发现,不仅只有我,还有好多人现在还和以前的那样,把看书的方向搞错了。
但是,文学书类的书,我真的建议各位,少读。特别是大学生!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不服,都会来质问我:“你敢质疑杨绛阿姨的话?你敢值那些成功人士的建议?”
但是,我还是想说,他们的话,真的有失偏颇。
为什么?
首先, 我先问大家,什么是文学书?
从本质上来说,它承载着作者内心的精神力量,是作者经过岁月的沉淀,呕心沥血,通过文字来表达的的。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作者厚重的精神寄托。
在我们年轻人阶段,生活阅历本来就非常粗浅,这种情况下,还去跟风读文学作品,然后囫囵吞枣,一气呵成读完,然后感叹一声,收获好多,感觉好爽呀。
甚至有些人,就因为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读懂这本书,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无非就是在朋友之间刷点存在感,饭桌上增加点谈资,然而,一深入讨论之后,顿时垭口无言了。
有人会说,我阅读那些文学作品,感受作家所带来的精神食粮,每次阅读都会收获很多。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去品味,去深入阅读。去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呢?你真正能够汲取多少,这本书的营养呢?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看一些数据:
1890年梵高走进一片金色的麦田,面对着太阳击枪自杀了
1893年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16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病债交迫精神空虚,在自已的卧室注入过量的吗啡自杀
1927年诗人兼学者王国维投湖自杀
1927年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由于生活与理想的极度矛盾,服安眠药自杀
1948年太宰治于《人间失格》发布后自杀
1950年意大利作家塞何立·帕维泽
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病症和精神的困扰下手持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1966年中国的现代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杀
1970年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总监室剖腹自杀
1972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生前他极力反对自杀
1989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1年诗人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
1991年台湾作家三毛在荣民总医院的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
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要向你证明,文学有多不好,只是想说,在大学期间的我们,真的很难去理解,很难理性对待作者,通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感受。
我也并不是说,读文学书有害处,但是对于世事经历太少。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人读多了文学,就难免陷入到自我可怜,自我感悟,盲目自大的无聊情绪中。年轻人正是活力四射,激情满满的成长黄金时期,却陷于此种情绪中。
大学阶段,正是我们提高知识,尤其是个人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就应该少读,最好不读文学书。但是有些人总是花费大部分时间去的那些文学书,而减少对专业技能的提高。这真的是本末倒置。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读文学书,不是不可以,只是现在不适合。可以在,闲暇之余,偶尔捧起一本书来看。千万不要为了,读文学书而读文学书。当你毕业之后,在社会漂泊几年,当你再捧起那本书时,你所理解到的,感触到的,会比现在更深更深。
平时不看这些书,那该看些什么呢?
去看“实用类”书,比如:影响《影响力》,《控制力》,《学习之道》,《专注力》,《批判性思维》......
这都是对于我们大学生很有用的书,不仅对现在,对以后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书虽然枯燥了点,但是确实有用,毕业之后在读,就会发现有点迟了。
而文学书,任何时候读都不迟。
杨绛先生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