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活动——《学无止境,但有方法》主讲人大师(朋友们都这么称呼她),是我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她很干练,讲起话来头头是道,语言简练逻辑清楚;探讨起问题来有条不紊,我根本想象不到她气急败坏乱了分寸的样子,我想如果有人和她争执哲学问题,绝对不是“两脚分得比肩还宽,双手叉腰,再不济也有一个手叉腰,另一手指点江山”的样子,而是坐在小茶桌前,摆上茶水,手摇蒲扇,语速快而不慌,强硬而不强制;
今天的大师短袖短裤双肩包,包侧兜插着一个大杯装满了茶水,中间休息蓄水时,脚步快而轻盈;对时间把握极其准确,活动14点准时开始,16点准时结束;
首先她讲述了自己的学习之路,迄今为止,她拥有三段自学爆发的经历。其一为高二分班,她选择了文科班,结果历史政治差的可怜,只好在高三转到理科班,凭借自学理科基础知识,她取得了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第二个阶段就发生在她的大学期间,当年选专业时,本着“不求最好,但求最冷”的原则,选择了林业,结果她太不擅长学习这个科目,难到需要她降级的地步,就在这时,一个偶然她发现了哲学,为她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原来我疑惑的问题,早几千年的古人就考虑过了,哲学真是神奇!于是她通过自学哲学,在没上过任何培训班以及哲学课的前提下,成为了一名哲学硕士;第三个阶段是近期,去年她因为不知名的诱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到现在每天只能面对电脑1-2个小时,之前所做的教师课程设计都无法全职,只好兼职,也因此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开始了她第三阶段的自学。
可以说,在自学方面,大师爬山涉水经历了山路十八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下面是我对今日分享的主要梳理。
一、学习原则:
不做,不一定后悔
做了,一定不后悔
周日正在家里享受“空调WIFI西瓜”呢,忽然发现距离家里20公里有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讲座,去不去呢?
二、学习方法:
周期:以月为单位,一周只有七天可能一本书还看不完,何谈收获;半年一年又过长,具体计划提前规划,难免执行打折扣。每个月进行月底回顾是最佳周期,如果本月你进行的是某项主题学习,一个月基本上也可以进行一次阶段总结了,再做下一步规划。
历程:
️少儿-通识-专业
选择少儿是为了入门,当你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感兴趣时,少儿类的图书可以起到基本的指引效果,虽然语言幼稚,但是道理深入浅出,有利于下一步知识框架的搭建。但是!不要看国内的少儿教材,国家图书馆有很多剑桥、牛津再版N多版,翻译成N个国家语言的经典著作,选它没错!
当你有了基本领会时,如果还想深入学习,下一步再学习通识,这阶段的学习使得你的知识更丰满,基本上经过一个阶段的通识学习之后就可以出去吹牛了,如果你还是对此领域孜孜不倦,就可以考虑专业书籍了,就是那种全是字,行间距还不大,留白也小,一本书少说也有P500+,经过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仅可以吹牛,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还能听见自我赞叹的声音(这个意境是我YY的)。
️主题式-发散式
形式不同,殊途同归。大师将他形容为拼版图,无论是哪种形式,最终都形成你的知识体系。我个人更推崇主题式,短期内更容易看到效果,有成就感能够促使自己更坚定的坚持学习。
️平面式-立体式
所谓的平面式是指单纯的依靠读书,立体式是指全方位手段,包括视频、影音、读书等等。我在地铁上看书很难集中注意力,相比之下听音频更容易专注,并且车厢晃荡也有所视力,容易头晕,像我这种开车都晕车的人,实在是不适合坐地铁/公交读书。
️相同题材,不同角度深度
当你一无所知时,唯一获取的信息就是你的真理,当你所获越来越多时,你开始产生自己的真理,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和全盘接受,这是我理解的多角度深入学习的意义。
️有想法?写下来!
无论是用手机敲下来,还是用笔记下来,过了大脑的文字更有利于记忆,不然你看过的、听过的、想过的,终究是“别人的”。现在各种云笔记超级方便,同一账户多客户端都可同步,资料不怕丢失,更方便随时记录再编辑。
三、营造学习氛围
1、去文化场所受刺激:国图、国博等;
2、朋友圈小群:减少不必要的压力,简化过程,比如聚餐时候准备基础的水果三明治等,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相互学习和分享;
3、自家布置:不以电视和床为中心,殊不知中心产生吸引,那是不自觉的。大师总结的指导思想是“为学习制造便利,为犯懒制作麻烦”。听过之后,我就琢磨着把客厅的中心“魔性的一躺下就无法自拔”的沙发扔出去(当然这也是我YY的,把沙发套撤下去,每次使用时再铺倒是可行方案)
四、推荐的APP和公共账号
学习英语:多邻国duolinguo
影音:静雅思听、喜马拉雅
公共账号:北大清华讲座
笔记:有道云
娱乐:淘票票、大麦网
当然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方法也有无数,这不过是一个范例,最重要的是当你只看到冰山一角时,你是否感兴趣啃下这座冰山?豪情壮志发完了,该启程了,带上你的方法。